初时全固态电池
研究背景
金属锂作负极的挑战
- 锂枝晶生长
- 固态电解质可抑制锂枝晶生长
- 过充or快充时、以金属锂作负极时
- 体积膨胀与电极粉化
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窗口,5V>4.2V
金属Li作负极可能实现
高锂离子电导率
低电子电导率
正负极优异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
==难表征==
柔性不够
不好回收
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分解,不可避免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优势
- 更高的离子电导率
- 良好的界面接触
不足
- 电压窗口较窄
- 固态电解质在不发生电化学分解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工作的电压范围
- 化学失效——电极/电解质界面兼容性差
- 锂枝晶失效
- 机械失效
- “在正极引入保护涂层是实现ASSLBs实际应用的最有效方法”
- 无法大规模制造?超薄电解质膜制备困难,无机电解质的力学性能差
改性
- 电解质表面涂层来抑制界面反应(如GO)
- 结构设计:通过增加电解质的密度和优化微观结构来抑制锂枝晶生长。例如,通过两步烧结法制备的Li6PS5Cl电解质具有6.11 mS cm-1的高离子传导率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掺杂来提高电解质的稳定性和离子传导率
- 涉及锂合金负极来减少体积膨胀,增加界面相容性
- 低成本策略?
- LiCl + Na2S → Li2S + NaCl
方法 | 优点 | 缺点 |
---|---|---|
机械球磨法 | 工艺简单,实验室易操作 | 易引入杂质(如Fe污染) |
溶液法 | 颗粒均匀,适合规模化 | 需高温去除溶剂残留 |
固相反应 | 高纯度,适用于复杂成分 | 能耗高,需高温烧结 |
未来研究方向
- 新材料
- 更高离子传导率
- 更好的机械性能
- 制备工艺优化
- 优化电解质界面
Li-argyrodite类型——Li6PS5X(X=Cl, Br)
电固态电解质工作原理
扩散机制:
- 空位机制:晶体结构中存在一些空位(即晶格中本应存在离子的位置却空缺),锂离子可以通过跳跃到相邻的空位来实现扩散。当温度升高时,离子的热运动加剧,锂离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周围离子的束缚,从而更容易跳跃到空位中。
- 间隙机制:有些锂离子并不占据正常的晶格位置,而是处于晶格的间隙位置。这些间隙锂离子可以在晶格的间隙中移动,从一个间隙位置跳跃到另一个间隙位置,从而实现扩散。
减小扩散能垒:掺杂
- 改变晶体结构
- 改变化学键
- 增加Li+浓度
J. Mater. Chem. A, 2024, 12, 27011
优势
- 全固态锂电池(ASSLBs)因固态电解质的使用,在追求==高能量密度==和可靠储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x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晶体结构通常具有相对开放的框架,存在较多的离子通道。硫(S)离子==半径==较大,与锂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使得锂离子在其中迁移时受到的阻碍较小,能够比较容易地在晶格中移动
- 硫化物的化学键性质相对较弱,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原子或离子能够相对容易地发生位置调整和重排,使得材料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而不破裂,表现出==较好的延展性==
解决问题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SSEs)因室温锂离子传导率高和延展性好而具有竞争力,但存在与锂金属==界面反应==严重以及对==水分极度敏感==两个瓶颈问题
- 界面反应:矿物中的高价金属如Ge、Sn会与Li反应,在Li/SSE界面形成混合离子
- 电子传导的中间相,这会导致SSE的持续降解和界面阻抗增加
- 掺杂后,在Li/LPSC - 0.05界面会原位形成高度离子传导但电子绝缘的==LiI==
- 在Li/LPSC - 0.05界面还会形成适量的Li - Sn和Li - Sb合金
- 降低了Li⁺扩散势垒,减少了界面处的极化和副反应
- 对水敏感:SSEs中的一些成分(如硫代磷酸盐等)水解
- HSAB理论,形成了稳定的(P,Sn,Sb)S₄单元,具有强的Sn - S和Sb - S键
- 界面反应:矿物中的高价金属如Ge、Sn会与Li反应,在Li/SSE界面形成混合离子
- 电子传导的中间相,这会导致SSE的持续降解和界面阻抗增加
材料
- 思路:通过掺杂来改进性能良好但稳定性不够好的电解质
- 磷基硫银锗矿Li6PS5Cl(LPSC)+锑基硫银锗矿Li6.4Sn0.4Sb0.6S5I(LSSSI)—> LSSSI掺杂的LSPC电解质(LPSC - x, 0.0 ≤ x ≤ 0.1)
- 电池
- 正极——Li2O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NCM811@Li2O)
- 负极——Li
- 电解质:LSSSI掺杂的LPSC - x系列电解质,其中LPSC - 0.05表现出最优性能
关键参数
- 离子传导率
- 临界电流密度CCD
- 电池性能参数
Q&A
- 硫银锗矿电解质的通式为 Li₆PS₅X(X=Cl, Br,
I),解释其晶体结构中 PS₄³⁻四面体 和
卤素离子(X⁻) 的作用。为什么卤素种类会影响离子电导率?
- PS₄³⁻四面体:构成硫银锗矿的刚性骨架,提供稳定的三维结构框架,允许Li⁺在间隙位点迁移。
- 卤素离子(X⁻):占据硫空位,调节晶格参数(如Li₆PS₅Cl晶胞参数 ~10.0 Å),扩大Li⁺迁移通道。
- 卤素影响:Cl⁻(较小)使晶格紧密,Li⁺迁移路径受限;Br⁻(较大)扩大通道,电导率提高(Li₆PS₅I达 ~3 mS/cm)
- 文献提到硫银锗矿电解质的Li⁺迁移活化能较低(~0.2
eV),试从协同迁移(cooperative migration)
的角度解释其高离子电导率的来源
- 协同迁移:多个Li⁺通过共享位点协同跳跃,降低单个Li+迁移的活化能(Li₆PS₅Cl活化能 ~0.22 eV)
- 卤素作用:X⁻极化作用削弱Li⁺与骨架的相互作用,促进Li+脱嵌(如Li₆PS₅Br中Br⁻的极化效应强于Cl⁻)
- 若在Li₆PS₅Cl中掺杂 Sn 和
O(如Li₆.₃P₀.₇Sn₀.₃S₄.₄O₀.₃I),这种“双掺杂”如何同时提升离子电导率和空气稳定性?
- Sn掺杂:Sn⁴⁺取代P⁵⁺,引入阳离子空位,提升Li⁺浓度(如Li₆.₃P₀.₇Sn₀.₃S₄.₄O₀.₃I电导率 ~0.2 mS/cm)。
- O掺杂:O²⁻钝化晶界,抑制H₂O吸附(空气稳定性提升至 >24小时@30% 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