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储能微专业
相、相变和相图
锂电池中的相?——有助于获得==晶体结构与组成==
关注材料的e物相,包括晶体结构、化学组成、结晶度、固液态
从电子自旋态来看,==3d电子常常具有自旋长程关联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磁性状态
==磁态来解释充放电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 一级相变
- 二级相变
大部分固态相变属于一级相变,只有少部分属于二级相变
显著平台——一级相变
保持固溶体——二级相变
NIPP钠电池正极
前驱体的合成可能出现杂相
温度和相组成是最重要的两个参量(others:高压、磁场、电场、机械搅拌)
高压法一级固相合成法制备偏铝酸锂
==LiAlO2==具有较高化学稳定性和热吻星星
==六方相R-3m==正极材料,α − NaFeO2结构,相容性比较好,可用作包覆材料,包覆后形成固溶体很难表征
高压LiMn2O4和Li2MnO3
锂电正极非常关键的程序是——煅烧
电解质中的相变
目前主要采用液体电解质和聚合物胶体电解质(有机液体、固态)
低温熔融盐:离子液体
相转变型电解质
当温度升高时,分子晶体中的位置有序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 塑性晶体——长程有序,短程无序
- 非离子型
- 离子型
- 液晶
在Tg之上的
液态电解液的的运输:溶剂化效应与去溶剂化效应
固态电解质尽量选软一点的,贴合得比较好
NASCION(锂离子快离子导体)相变
按照缺陷类型和相变机制可以将固态电解质分为三类
- 点缺陷
- 一级相变
- 二级相变
既可做正极材料又可作固态电解质
固态电解质
- 足够多的空位
- 好的晶体结构
- 协同传输效应
负极材料的相变
将锂插入层间可得到LiC24
极端条件下的低温电池
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磷酸铁锂
-:石墨
- 锂离子从晶格中脱出
- 溶剂化
- 去溶剂化
- 插层
低温失活原理
- 电解液凝固失活
- 离子导电性降低
- 界面去溶剂化减慢
- 界面层和电极内部传输缓慢
解决
电池结构优化—加热元件
各种外部加热策略:
- 基于空气
- 基于液体
- 基于PCM
- 基于热管
- 基于电阻元件
- 基于帕尔贴效应
各种内加热策略:
- 直流加热
- 交流加热
- 脉冲电流加热
- 混合电流加热
- 自加热
溶剂优化—凝固点
降低液体凝固点
液态气体电解液:常温气体、低温液体
低温溶剂可能粘度比较大
基本要求:
- 液程足够宽
- 低温下至少0.1 mS/cm
- 稳定的工作电压>4.5 V
电解液优化方案:
- 减小溶剂-溶剂相互作用
钠离子电池
经典文献:
Time for lithium-ion alternative
sodium is the lithium
fundamentals,stauts and promise od sodoium-based
能量密度雨锂离子电池有差距,原子质量比较大,原子半径更大造成能量密度低,钠离子迁移更慢导致功率密度低
,相对标准电极电位更大,全电池电压较小
- 单纯扩散脱出
- 氧化还原机理
- 金属
体积比容量(mAh/cm),比容量(mAh/g)
液态钠离子电池:
正极=磷酸烦呐+conductive additive
隔膜:玻璃纤维
全固态钠离子电池
- 正极以后
- Na负极
- ISE电解质
提升质量能量密度、提及能量密度,成本降低、安全更高
问题:
- 表面副反应
- 接触“缝隙”
- 体积膨胀加剧破碎
- 电化学稳定性(电解质不稳定,充放电时发生反应)
固态电解质
关键性能指标
- Hugh ionic conductivity高离子电导率
- High stability化学稳定性与电化学稳定性
- High transference number离子迁移数(0.3-0.4商用锂离子电池,理想情况固态电解质阳离子迁移数=1,阴离子不动,消除浓差极化,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在两只之间)
- Good mechanical property好的机械性能
- Compatible interface界面相容性,不会发生界面反应
- 比较低的电子电导率(<10^-9,与离子电导率相差10-6数量级)
- 宽的电化学窗口
- 高的电化学阻抗High electronic resistance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无极固态电解质
- $\rm{\beta-Al_2O_3}$
- NASICON钠超离子导体
- 硼氢化物
- Perovskite
- 反式钙钛矿
- argyrodite
- 电化学窗口窄(S的性质所决定的)
- 尖晶石相(Li,La,Zr,O)
离子的体相传输机制
- 间隙
- 空位
- other
晶界
111生长&110生长
电流密度-电势梯度、浓度梯度:能斯特-普朗克方程 $$ \sigma_i=\dfrac{\sigma_o}{T}e^{-\dfrac{E_a}{RT}} $$ 离子电导率和温度、活化能的关系
测阻抗谱计算材料在测
什么样的材料是快离子导体呢(>10mS/cm)
多面体畸变(Jahn-Teller效应)
配位环境决定,迁移到低能量位点(比如尖晶石结构)
阴离子的旋转机制
增大无序度(高熵材料)
离子在晶界处的传输?
钠离子负极处
- 导电性,能带理论,费米面与导带的位置关系
- DFT给出SEI膜的稳定性,LiF>LiCl>Li2O
有三种可能存在的界面
- Stable
- MCI(离子-电子混合导体)
- SEI
金属的沉积性质
- Insufficient Contact
- Contamination Layers
- Grain Boundaries
- Surface Defects
负极和界面的问题
- 尖端效应导致锂枝晶沿着晶界很快长到电池对面
- 造成死锂引起短路
失效机制
- 正极材料颗粒与固态电解质失去接触
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
350Wkh/kg——液态电池,固态电池不用隔膜(非活性物质)
正极开裂,正极全固态电池中不同部位的力学性能不同,应变不同
泊松比决定是否容易断裂
力学均一性
第二相结晶强化
锂电池原理与技术
液流电池,在电解液中进行反应
电池能量密度决定因素:容量、电压
- 质量轻
- 标准电极电势负
枝晶的形成:
传统锂离子电池中,在电场极化下,由于扩散需要时间,靠近电极表面的区域出现Li的缺失,,由于尖端效应,电极表面的坑洼出具有更高的锂沉积优先级,最终形成枝晶,沉积时间成为Sand’s time。
死锂消耗锂,即使0.995的库伦效率,100圈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仅为60%
2019年Nobel化学奖:Goodenough、Whittingham、Yoshino
Goodenough:LiCoO2、LiFePO4、LiMn2O4
Whittingham:插层反应$\rm TiS_2$的转化反应可以储存锂
Yoshino:焦炭负极,利用焦炭存储锂
==电拓扑化学==
锂电池的四大焦虑:
- 里程焦虑
- 价格焦虑
- 安全焦虑
- 温度焦虑
三种常见的电池结构:
- 扣式电池
- 正极壳
- 正极材料
- 隔膜
- 锂金属片
- 垫片
- 弹簧片
- 负极壳
- 软包电池
- 柱状电池
插层式锂离子电池(也被叫做摇椅电池)的结构:graphene|EC&DC|LiCoO2
脱锂:Co(+3)—>Co(+4),插入graphene并接收从LiCoO2从外电路来的电子变成LiC6
电压上升(充电)=正极(上升)-负极(下降)
最主要的储存锂的方式还是插层 储存锂
常见的正负极材料:
- 正极
- 钴酸锂
- 锰酸锂
- 磷酸铁锂
- 负极
- 石墨(以及软碳、硬碳,在钠离子电池用的比较多,因为钠的体积比锂大、钠的插层化合物不稳定(主要原因),导致插层时石墨剥离)
- 钛酸锂
DoD:deepth of discharge放电深度
Current rate: A/g
Current density: $ \rm cm^2/s$,对于一个耗时100s的实验,考虑一维/二维/三维?
菲克第二定律的目标是简历浓度c(差)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函数, $$ \dfrac{\partial C_0(x,t)}{\partial t}=-D_0\nabla^2C_0 $$
离子扩散系数测量方法:GITT(更准确)、CV、交流阻抗法
前者可以精确到电极表面的扩散,后者不是特别准确
离子迁移数: t− + t+ = 1 Grotthus机制:氢键的断裂和重组进行传输
不符合Fick定律的情况:离子液体、
电解液、界面和界相
电解质的现代定义:离子导体和电子绝缘体
典型实例:
- 氯化钠(离子载体ionophore)
- 醋酸(中性分子,离子源ionogen)
- 熔融氯化钠(熔融盐molten salt),高温热电池可能使用
- 固体电解质:LiPSCl,具有开放的孔道、缺陷等,热扰动进行传输
水具有“双极结构”,能够同时“吸引”阳离子和阴离子
而其他溶剂比如碳酸乙烯酯的结构是“单极子”(空间位阻引起)
介电常数: $$ \varepsilon=\dfrac{X_v}{X_s} $$
- 分子为真空电场强度
- 分母为填充溶剂分子的空间电场强度
- 真空为1
- 分子对称性越差,一般极性越大,介电常数越大
- 介电常数本身是由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的:ion-dipole、dipole-dipole、H-bond
真空中带电荷的平行极板之间存在电场,带有溶剂时,部分电场能被消耗用于重新极化溶剂分子取向。
如果电场方向翻转过快,那么溶剂分子反转速度可能无法跟上,偶极子的贡献就会逐渐消失。
离子溶剂化的动态模型——溶剂化鞘
- 第一溶剂化鞘,平均溶剂分子数目成为溶剂化数,能够感受中央离子的电场,因此具有取向性
- 第二溶剂化鞘
- 本体溶剂,不受中心离子影响,但受外电场影响
溶剂化鞘模型引入后的结果是施加的电场遇到的阻力减小了。
溶剂化数:
锂:6
钠:4
氢:10
镁:14
离子强度
水溶液中的真实情况偏离了Arrhenius理论,提出了离子强度的概念 $$ I=\dfrac{1}{2}\sum_{i=1}^nc_iz_i^2 $$ Molarity: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
Molality:质量浓度,在高浓度电解液中,体积会发生变化
离子氛
表征中央离子对外围的影响(描述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分布情况)——离子氛
- 将电解液视为由一个中心离子及周围环境组成的二元体系,除中心离子外,其他离子均为失去独立性而融合成的一个弥散环境
这种假设的情况,符合Poisson方程 $$ \dfrac{1}{r^2}\dfrac{d}{dr}(r^2\dfrac{d\varphi_r}{dr})=-\dfrac{4\pi}{\varepsilon}\rho_r $$ 离子氛的有效厚度——德拜厚度 $$ K^{-1}=\sqrt{\dfrac{\varepsilon k_BT}{\sum_in_i^0z_i^2e_0^2}} $$ 较高的离子强度和浓度会使德拜半径减小,高温使德拜半径扩大
基于修订后的德拜厚度,可以得到活度系数的表达式
- 稀溶液:<0.01 M
- 中等浓度电解质: 1 M
- 高浓度电解质: >2 M
- 超浓缩电解质:>5 M
双电层
- Helmholtz-Perrin模型,均匀电荷分布,电荷层大概是一个离子的直径厚度
- Gouy-Chapman,既有极板静电吸引的离子又有自身吸引的离子
- Stern模型,加入范德华修正
- Grahame模型,溶剂化阳离子层外还有弥散阳离子层
- Brckris-Devanathan-Mullen模型,内IHP层(溶剂分子),外OHP层(溶剂化离子),弥散层
界面与界相
界面:定向分布的排布层,没有新的产物生成
界相:生成新的产物
如何判断电解液是否合适?
- 测试一:循环伏安法
- 测试二:线性伏安法
电解液不稳定分解后产生过电势
最理想的SEI:LiF(电子绝缘体)、Li2O(离子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