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应用的快速发展要求系统地了解锂离子电池的退化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表征方法的利用和发展。基于
X 射线的技术,如 X 射线吸收光谱(XAS)、X 射线衍射(XRD)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可以确定化学成分和元素的价态和晶体结构的变化。
电子和扫描探针显微技术,(3)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低温透射电镜,可以观察电极的形貌变化和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厚度。基于滴定的技术,如滴定气相色谱(TGC)(4)和质谱滴定(MST),(5,6)可以定量死
Li 金属和 SEI
组分。此外,固态核磁共振(NMR)(7)和电子顺磁共振(EPR)(8)能够实现对
Li
镀层的时间分辨和定量检测。然而,这些方法大多是侵入性技术,需要额外昂贵以及具有特殊电池设计的精密仪器进行测试,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行的。
除了这些物理特性之外,电化学方法,如差分电压分析(DVA)、(9,10)差分充电电压(DCV)、(11)增量容量分析(ICA)、(12)和库仑效率(CE)、(13,14)也在电池老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它们是相当复杂的确定方法,需要很长的监测时间。
1917 年,赫尔首次描述了简单粉末衍射仪的构造,这是在 1895
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 X 射线后不久。衍射仪测量 X
射线反射的角度,从而获得其包含的结构信息。如今,这项技术的分辨率有了显著提高,它被广泛用作分析相信息和解决固态材料晶体结构的工具。X
射线衍射技术用于确定样品的组成或晶体结构。对于大分子和无机化合物等较大的晶体,它可用于确定样品中原子的结构。如果晶体尺寸太小,它可以确定样品的组成、结晶度和相纯度。
什么是X射线?
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由内壳层电子跃迁所得:
X 射线由内壳层电子跃迁产生
对于原子序数为Z、仅含一个电子的类氢原子,内壳层电子跃迁所辐射的能量可由Rydberg方程计算:
$$
\bar{v}=(\dfrac{1}{n_i^2}-\dfrac{1}{n_f^2})RZ^2
$$
可以明显看出,与电子跃迁相关的能量差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大幅增大,并且在这种跃迁过程中发射的辐射波长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从
10−7 m (1000 Å) 范围移至
10−10 m (1
Å)范围(此时辐射的电磁波被定义为X射线,此辐射类型被称为特征辐射)、
如下图,要引发这种内壳层跃迁,需要产生一个电子空位,必须从K层中移除一个电子。由高压电场加速过的阴极电子书轰击靶材,将其部分能量传递给靶材料的电子,从而导致电子激发。如果入射电子的能量足够高,一些电子可能会击出靶中
K 壳层的一个电子,从而产生一个空位
电子能谱的基础是光电效应:当能量为hν的单色光照射到样品上时,样品中的原子或分子吸收能量从而使电子脱离样品成为自由电子(即光电子)逸出,与此同时还能产生==俄歇电子和荧光X射线等==
hν = Eb + Ek + Er
其中Eb为原子的始态和终态能量差,可以看成发射的光电子的结合能;Er为原子的反冲能量,可忽略
Al Kα的能量是1486.6
eV,这个能量足够高,能够有效地激发周期表中绝大多数元素(从轻元素如Li到重元素)的核心能级电子(如C
1s, O 1s, N 1s, Fe 2p, Au
4f等),这些能级是XPS分析化学态的关键。能量不是越高越好。能量过高(如Cu
Kα的8048
eV)会产生更强的韧致辐射本底和更多的二次电子,增加谱图的背景噪音。同时,高能光子的光电离截面(电离效率)在特定能量范围外会降低。1486.6
eV是一个在激发效率和背景噪音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的能量点。
5.21晚上,闯大祸了😢。计划在唐楼测一下XRD(因为物理楼的XRD需要预约),我需要从手套箱内将药品拿出来,但是我发现此时过渡舱是满气状态而非真空状态,我以为是干净的氩气,但其实可能是上一个人用完手套箱忘记了抽真空。我没有多想,直接在手套箱内打开了过渡舱们,氧气含量飙升至90+,害的龙哥搬了一罐氩气来清洗手套箱。I’m
sorry😭.The dilemma absolutely, definitely has been caused by myself,
which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with more patience and careness😭
答案:关键因素包括两方面: ①
高离子电导率:室温下 14.4 mS cm⁻¹ 的电导率加速
Li⁺传输,提升电池速率性能(如 2 C 时仍保持有效容量)。 ②
界面稳定性:Br⁻可能促进 Li
金属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减少副反应,使电池在 3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 92%
研究针对硫化物电解质
Li₆PS₅Cl(LPSC)与锂负极界面反应和枝晶生长问题,提出通过钇(Y)和氧(O)共掺杂调节
PS₄四面体的 d-p 轨道杂化,实现硫原子的电子局域化。 该策略增强了
Y 与 S 的 Madelung 能,抑制 Li 与 S 的相互作用,同时原位形成 Li₂O
界面保护层,提升空气稳定性。改性后的 LPSC-YO 电解质使 Li
对称电池稳定循环超 4800 小时(0.1 mA cm⁻²),LiCoO₂/Li-In 全电池在 0.5 C
下循环 1300 次容量保持率
100%。研究通过轨道杂化驱动的电子局域化策略,为硫化物基全固态锂电池的界面稳定提供了新路径
x=0.05时最优,Li6.1P0.95Y0.05S4.925O0.075Cl
核心目标
调节 PS₄四面体的d-p 轨道杂化(Y 的 d 轨道与 S 的 p
轨道),增强 S 原子电子局域化,抑制 Li 与 S
的相互作用;同时原位形成Li₂O
界面保护层,提升界面稳定性和空气稳定性
Y 和 O 共掺杂如何提升 LPSC 电解质的界面稳定性?
答案:Y
替代P形成Y-S键,通过d-p轨道杂化增强S原子的电子局域化,提升Y-S键的Madelung能(库仑相互作用),抑制
Li 与 S 的还原反应;O 掺杂部分替代
S,通过硬软酸碱理论减少水解反应,同时原位生成 Li₂O
界面层,作为物理屏障阻止 Li
与电解质直接接触,协同抑制枝晶生长和副产物生成。
答案:取代加速 CEI
形成并改变其组成。阻抗谱显示,取代材料的界面电阻(R₂+R₃)在初始循环中增长更快,尤其在高截止电位(≥3.8
V)下差异显著。XPS
分析表明,取代样品生成更多含氧降解产物(如亚硫酸盐、硫酸盐),而未取代样品以多硫化物为主。这表明
Zn²⁺可能促进氧化分解反应,形成更电阻性的 CEI 层,导致容量衰减加快。
3.
为什么选择
Zn²⁺作为取代离子?其取代策略的潜在优势与局限性是什么?
答案:
优势:Zn²⁺离子半径与 Li⁺接近(0.60 Å vs 0.59
Å),且在 NCM
工作电位范围内无氧化还原活性,理论上可稳定存在于电解质结构中;Zn
的化合物(如 ZnS)可能吸收分解产物(如 SO₂),改善界面稳定性。
局限性:Zn²⁺占据
Li⁺位点阻塞传输路径,导致电导率下降和活化能升高,抵消了界面调控的潜在优势;实验表明,取代反而加速
CEI 形成,可能因 Zn²⁺促进界面反应动力学或生成高电阻产物。
结论:Zn²⁺取代策略在界面调控中具有挑战性,需平衡离子导电性与界面相容性,为后续过渡金属取代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