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记录一下在计算时遇到的各种报错
2025.05.14
1 | ----------------------------------------------------------------------------- |
删除NPAR = 1
参数
如题,记录一下在计算时遇到的各种报错
1 | ----------------------------------------------------------------------------- |
删除NPAR = 1
参数
记录一下维也纳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包(VASP)的学习过程,有点乱、、、
计算一个体系会出现两种优化过程
OSICAR
用于记录优化过程的信息
在INCAR
中设置ALGO
参数可以指定算法
ZVAL
是POTCAR
中对应元素的价电子
查看K点的个数:
1 | grep irreducible OUTCAR |
固体物理中,费米能级对应的是最高电子占据轨道的能量,也就是HOMO
以下情况需要考虑自旋极化
EDIFF 控制电子步(自洽)的收敛标准,在O原子的计算中,由于我们不需要优化,直接进行静态计算,完全由EDIFF控制计算的收敛情况
EDIFFG控制离子步的收敛标准
单点计算、静态计算、自洽计算:几何结构计算前后不发生变化
IRBION
优化分子结构
一般来说,优化结构的时候有3个选择:
CONTCAR
包含优化完之后的信息
频率计算的作用
entropy
,用于计算化学势,微观动力学中的指前因子和反应能垒。频率分析的关键参数
1 | IBRION = 5 #之前设置的2 |
怎么确定POSCAR中的原子?——比如乙醇中的羟基氢是POSCAR中的哪一个呢???
晶胞&&原胞
7种晶系与14种布拉维点阵:简单三六菱,单斜底,四方体
NWRITE
用来控制输出文件的详细程度
1 | NWRITE = 0 # 最小输出 |
ISTART
用来初始化波函数
1 | ISTART = 1 #读取WAVECAR续算 |
单纯从数据库中获取的结构,只能作为一个合理的初始值,与计算所得到的理论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对该结构进行优化才可以获取稳定的晶格参数信息。有两个方法可以实现:
Birch-Murnaghan方程 $$ E(a)=E_0+\dfrac{9V_0B_0}{16}([(\frac{a_0}{a})^2-1]^3B_0^{'}+[(\dfrac{a_0}{a})-1]^2[6-4(\frac{a_0}{a})^2]) $$
$$ (\dfrac{V_0}{V})^{\frac{2}{3}}=(\dfrac{a_0^3}{a_{actual}^3})^{\frac{2}{3}}=(\dfrac{a_0}{a_{actual}})^2 $$
$$ x=\dfrac{1}{(a\times 2.8664)^2} $$
a代表缩放系数,2.8664是晶胞参数
除了用B-M方程拟合来确定晶格常数之外,还可以使用直接优化法确定晶格常数:ISIF = 3 + ENCUT
ISIF=2
(默认):优化原子位置ISIF=3
:优化原子位置 + 晶胞形状/体积。单点计算误区
NSW=0
或 IBRION=-1
)时无需设置
ISIF=0
,因为离子已固定。ISIF=0
会禁用应力计算,可能导致后续分析缺失数据。为何需要增大 ENCUT
?
ENCUT
(直接优化法)ENCUT = 1.3 * max(ENMAX)
(ENMAX
取自
POTCAR
)ENMAX=267.882 eV
→
ENCUT=350 eV
(但文档设置为
600 eV
,更保守)DOS态密度计算需要使用更多的K点
A high quality DOS requires usually very fine k-meshes.
ISMEAR
的选择
电子数的积分区间是从负无穷到费米能级
ISTART = 0 | 1 |2 |3
默认值
ISTART = 2,读取WAVECAR,截断能原胞不发生改变
ICHARG = 0 | 1 |2 | 4 | 5
PREC = Normal | Single | SingleN | Accurate | Low | Medium | High
LREAL = .FALSE. | Auto (or A) | On (or O) | .TRUE.
ALGO = Normal | VeryFast | Fast | Conjugate | All | Damped | Subrot | Eigenval | Exact | None | Nothing | CHI | G0W0 | GW0 | GW | scGW0 | scGW | G0W0R | GW0R | GWR | scGW0R | scGWR | ACFDT | RPA | ACFDTR | RPAR | BSE | TDHF
默认值: Normal
ENCUT = [real]
默认为POTCAR中的ENMAX,但是官方==强烈建议==在 INCAR 文件中始终手动指定能量截止 ENCUT,以确保计算之间的准确性相同。否则,不同计算之间的默认 ENCUT 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内聚能的计算),结果是无法比较总能量。
ISMEAR = -15 | -14 | -5 | -4 | -3 | -2 | -1 | 0 | [integer]>0
默认值:1
ISMEAR 决定如何为每个轨道设置部分占据数 fnk ,SIGMA 以电子伏特(eV)为单位确定展宽的宽度
以下是来自AI的比喻解释:
ISMEAR = -5
:采用Blöchl修正的四面体方法,无展宽,严格按台阶处理(绝对精确,但只适用于绝缘体/半导体,速度慢)ISMEAR = 0
:采用高斯展宽,用高斯函数“模糊”台阶边缘(适合半导体/绝缘体,平衡精度和速度)ISMEAR = 1
:默认值,用更复杂的函数模糊台阶(适合金属,容忍更多模糊,计算快)ISMEAR
选择用高斯函数模糊时,SIGMA
决定模糊的程度(就像PS里“高斯模糊”的半径)体系类型 | 推荐 ISMEAR | 推荐 SIGMA | 注意事项 |
---|---|---|---|
绝缘体/半导体(原子、分子) | 0 (绝对不能大于零) |
0.05~0.1 | 不要用 ISMEAR=1 ,会引入误差! |
金属 | 1 |
0.1~0.2 | SIGMA 太小会导致震荡! |
能带/DOS计算 | -5 |
不用设置(不展宽) | 仅适用于绝缘体,且需要密集 K 点! |
ISMEAR=1
→
结果完全错误!ISMEAR=0
→ SCF
难收敛,疯狂报错!假设你计算 硅(半导体): -
正确设置: 1
2ISMEAR = 0
SIGMA = 0.05
1
2ISMEAR = 1 # 会引入非物理的金属性!
SIGMA = 0.5 # 能量误差可能大到 1 eV!
ISMEAR=0
+ 小
SIGMA(0.05~0.1)ISMEAR=1
+ 稍大
SIGMA(0.1~0.2)ISMEAR=-5
(别动
SIGMA)Default: IBRION = -1 for NSW=−1 or 0
= 0 else
NSW = [integer]
Default: NSW = 0
IBRION确定了在计算过程中晶体结构如何变化,如何寻找最低点(“山谷”),POTIM就是“每次移动的距离”
POTIM 太大 → 跨步太大,可能跳过最低点(震荡不收敛)POTIM 太小 → 移动太慢,优化耗时
默认值:NCORE = 1
NCORE的设置可以优化计算资源,降低内存用量(但有可能降低计算速度),如果体系非常小那就可以不用设置,直接并行即可
1 | mpirun -n 'core numbers' vasp |
LDIPOL 开启对势能和力的修正。可应用于具有净偶极矩的带电分子和平板
LDIPOL = .TRUE. | .FALSE.
默认值:LDIPOL = .FALSE.
偶极子的存在与周期性边界条件相结合,会导致总能量随超胞大小的收敛速度缓慢。此外,有限尺寸误差会影响势能和力。通过在 INCAR 文件中设置 LDIPOL=.TRUE. 可以抵消这种影响。对于 LDIPOL=.TRUE.,会添加一个线性校正,对于带电的晶胞,会添加一个二次静电势到局部势中,以校正由周期性边界条件引入的误差。激活此标签时,==必须指定标签 IDIPOL,也可以选择指定标签 DIPOL==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力中的主导误差得到了修正,并且可以针对非对称平板评估功函数。缺点是向电子基态的收敛可能会==显著减慢==,也就是说,可能需要更多的电子迭代来获得所需的精度
IDIPOL = 1 | 2 | 3 | 4
IDIPOL = 1-3,仅分别沿第一、第二或第三晶格矢量方向计算偶极矩,此标志应用于平板计算,表面法线为设置 IDIPOL 的方向,并可选择使用 DIPOL 标签指定平板的质心
IDIPOL = 4,将计算所有方向上的全偶极矩,对孤立分子进行计算时使用此标志
ISPIN = 1 | 2
默认:ISPIN = 1,执行非自旋极化计算
ISPIN = 2,执行自旋极化计算(共线)
对于非共线计算,忽略 ISPIN。在 VASP 6.5.0 中,如果 ISPIN = 2 且 MAGMOM 与 LNONCOLLINEAR=.TRUE. ==结合使用==,计算将以错误消息退出
默认值等于60
LWAVE = [logical] 默认值:LWAVE = .NOT. LH5 | .TRUE.
一般情况不开,文件巨大、、、
LCHARG = .NOT.LH5 | .TRUE. 默认值:LCHARG = .NOT. LH5
ADDGRID = .TRUE. | .FALSE. 默认值:ADDGRID = .FALSE.
==因此,我们建议进行细致的测试,以验证 ADDGRID 是否按预期工作;请不要默认在所有计算中使用此标签!==
看不懂思密达、、、
LASPH = .TRUE. | .FALSE.
默认值:LASPH = .FALSE.
LASPH = .TRUE.
默认值:LVHAR = .FALSE.
PROCAR
和DOSCAR
文件的内容(若LORBIT
≥10还会生成LOCPOT
等文件)值 | 功能说明 |
---|---|
0 | 默认值,不计算轨道投影(仅输出总能带和总态密度)。 |
1 | 计算原子轨道的投影(写入PROCAR ),但不分解到具体轨道(如s/p/d)。 |
2 | 分解到轨道角动量(s/p/d/f)的投影,但不分磁量子数(如px/py/pz不分开)。 |
10 | 类似LORBIT=1 ,但额外输出LOCPOT 文件(包含局域势信息)。 |
11 | 类似LORBIT=2 ,但额外输出LOCPOT 文件。 |
12 | 最常用:分解到磁量子数(如px/py/pz分开),适合详细轨道分析。 |
主要影响交换关联势(XC Potential)和电荷密度(Charge Density)的计算精度
默认值:LASPH = .FALSE.
作用:决定是否在计算中考虑电子密度和势场的非球对称部分(即角动量
l > 0
的贡献)。
LASPH = .TRUE.
,VASP会计算电子密度和势场的高阶角动量分量(如
d, f
轨道),提升精度。LASPH = .FALSE.
(默认值),仅考虑球对称部分(l = 0
),计算更快但可能损失部分精度(当 IBRION = 0 且 VASP 使用-Dtbdyn 编译时才启用)
MDALGO = 0 | 1 | 2 | 3 | 4 | 5 | 11 | 21 | 13
MDALGO 取值 | 恒温器 / 模拟方式 | 适用系综 | 设置要点 |
---|---|---|---|
0 | 标准分子动力学 | NVE | 设置 IBRION=0、TEBEG、POTIM、NSW;MDALGO=0;SMASS=-3 |
1 | 安徒生恒温器 | NVT | 设置 IBRION=0、TEBEG、POTIM、NSW;MDALGO=1;选择合适的 ANDERSEN_PROB |
2 | Nose-Hoover 恒温器 | NVT | 设置 IBRION=0、TEBEG、POTIM、NSW;MDALGO=2;选择合适的 SMASS |
3 | 朗之万恒温器 | NVT、NpT | NVT 模拟:设置 IBRION=0、TEBEG、POTIM、NSW;ISIF=2;MDALGO=3;在 POSCAR 文件通过 LANGEVIN_GAMMA-tag 指定摩擦系数 NpT 模拟:设置 IBRION=0、TEBEG、POTIM、NSW;ISIF=3;MDALGO=3;在 POSCAR 文件通过 LANGEVIN_GAMMA-tag 指定摩擦系数;通过 LANGEVIN_GAMMA_L-tag 指定晶格自由度摩擦系数;通过 PMASS-tag 设置晶格自由度质量;可通过 PSTRESS-tag 定义外部压力 |
4 | Nose Hoover chains 恒温器 | NVT | 设置 IBRION=0、TEBEG、POTIM、NSW;ISIF=2;MDALGO=4;选择 NHC_NCHAINS 和 NHC_PERIOD |
5 | CSVR 恒温器 | NVT | 设置 IBRION=0、TEBEG、POTIM、NSW;ISIF=2;MDALGO=5;选择 CSVR_PERIOD |
13 | 多个安徒生恒温器 | - | 在 POSCAR 文件按顺序定义子系统原子位置;设置 NSUBSYS 定义每个子系统的最后一个原子;设置 TSUBSYS 定义每个子系统的模拟温度;设置 PSUBSYS 定义每个子系统原子的碰撞概率(0≤PSUBSYS≤1) |
SMASS = -3 | -2 | -1 | [real] ≥ 0
Default: SMASS = -3
对于SMASS = -3,模拟了一个微正则系综(NVE系综)
Tip: To calculate an NVE ensemble we instead recommend to use
MDALGO = 1
andANDERSEN_PROB = 0.0
对于 SMASS = -2,初始速度保持恒定。这使得能够计算一组不同线性相关位置(例如冻结声子或具有不同键长的二聚体)的能量。
注意:如果 SMASS = -2,实际采取的步数为 POTIM×(从 POSCAR 文件读取的速度)。为避免歧义,请将 POTIM 设置为 1
DFT中,标准的交换关联泛函(如PBE、LDA)无法准确描述范德华力,因此需要通过额外的修正方法来处理
默认不启用范德华修正
锂电池中的相?——有助于获得==晶体结构与组成==
关注材料的e物相,包括晶体结构、化学组成、结晶度、固液态
从电子自旋态来看,==3d电子常常具有自旋长程关联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磁性状态
==磁态来解释充放电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大部分固态相变属于一级相变,只有少部分属于二级相变
显著平台——一级相变
保持固溶体——二级相变
NIPP钠电池正极
前驱体的合成可能出现杂相
==LiAlO2==具有较高化学稳定性和热吻星星
==六方相R-3m==正极材料,α − NaFeO2结构,相容性比较好,可用作包覆材料,包覆后形成固溶体很难表征
锂电正极非常关键的程序是——煅烧
目前主要采用液体电解质和聚合物胶体电解质(有机液体、固态)
低温熔融盐:离子液体
相转变型电解质
当温度升高时,分子晶体中的位置有序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在Tg之上的
液态电解液的的运输:溶剂化效应与去溶剂化效应
固态电解质尽量选软一点的,贴合得比较好
NASCION(锂离子快离子导体)相变
按照缺陷类型和相变机制可以将固态电解质分为三类
既可做正极材料又可作固态电解质
固态电解质
负极材料的相变
将锂插入层间可得到LiC24
+:磷酸铁锂
-:石墨
低温失活原理
电池结构优化—加热元件
各种外部加热策略:
各种内加热策略:
溶剂优化—凝固点
降低液体凝固点
液态气体电解液:常温气体、低温液体
低温溶剂可能粘度比较大
基本要求:
电解液优化方案:
经典文献:
Time for lithium-ion alternative
sodium is the lithium
fundamentals,stauts and promise od sodoium-based
能量密度雨锂离子电池有差距,原子质量比较大,原子半径更大造成能量密度低,钠离子迁移更慢导致功率密度低
,相对标准电极电位更大,全电池电压较小
体积比容量(mAh/cm),比容量(mAh/g)
液态钠离子电池:
正极=磷酸烦呐+conductive additive
隔膜:玻璃纤维
全固态钠离子电池
提升质量能量密度、提及能量密度,成本降低、安全更高
问题:
关键性能指标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无极固态电解质
离子的体相传输机制
晶界
111生长&110生长
电流密度-电势梯度、浓度梯度:能斯特-普朗克方程 $$ \sigma_i=\dfrac{\sigma_o}{T}e^{-\dfrac{E_a}{RT}} $$ 离子电导率和温度、活化能的关系
测阻抗谱计算材料在测
什么样的材料是快离子导体呢(>10mS/cm)
多面体畸变(Jahn-Teller效应)
配位环境决定,迁移到低能量位点(比如尖晶石结构)
阴离子的旋转机制
增大无序度(高熵材料)
离子在晶界处的传输?
有三种可能存在的界面
金属的沉积性质
负极和界面的问题
失效机制
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
350Wkh/kg——液态电池,固态电池不用隔膜(非活性物质)
正极开裂,正极全固态电池中不同部位的力学性能不同,应变不同
泊松比决定是否容易断裂
力学均一性
第二相结晶强化
阳离子空位(即阳离子亚晶格中的空缺)通常由高价阳离子取代或低价阴离子取代引起,通过电荷补偿实现电中性。
示例:在石榴石型电解质$\rm{Li_7La_3Zr_2O_{12}}$(LLZO)中,Al³⁺取代Li⁺(Li⁺为+1价):
示例:硫银锗矿Li₆PS₅Cl中,Cl⁻(-1价)取代S²⁻(-2价):
阴离子空位(阴离子亚晶格中的空缺)通常由高价阴离子掺杂或阳离子空位补偿引起。
示例:在氧化锆(ZrO₂)中掺杂Y³⁺(取代Zr⁴⁺):
示例:在钙钛矿型氧化物中,Sr²⁺取代La³⁺(La₁₋ₓSrₓMnO₃):
Δq = z掺杂 − z原始 = ∑(空位或间隙电荷贡献)
掺杂类型 | 价态差(Δq) | 补偿方式 | 空位类型 |
---|---|---|---|
高价阳离子→低价位点 | Δq > 0 | 产生阳离子空位 | 阳离子空位 |
低价阳离子→高价位点 | Δq < 0 | 产生阳离子间隙或阴离子空位 | 阴离子空位 |
高价阴离子→低价位点 | Δq > 0 | 产生阴离子空位 | 阴离子空位 |
低价阴离子→高价位点 | Δq < 0 | 产生阴离子间隙或阳离子空位 | 阳离子空位 |
材料体系 | 掺杂类型 | 空位类型 | 电导率提升机制 |
---|---|---|---|
Li₅.₅PS₄.₅Cl₁.₅ | Cl⁻取代S²⁻ | Li⁺空位 | 降低Li⁺迁移能垒 |
LLZO(Al³⁺掺杂) | Al³⁺取代Li⁺ | Li⁺空位 | 增加Li⁺迁移通道 |
YSZ(Y³⁺掺杂) | Y³⁺取代Zr⁴⁺ | O²⁻空位 | 促进O²⁻离子迁移 |
La₀.₈Sr₀.₂MnO₃ | Sr²⁺取代La³⁺ | O²⁻空位 | 优化氧离子传输路径 |
在材料科学中,“空位”(Vacancy)、“间隙”(Interstitial)和“空隙”(孔洞/Void)是描述晶体缺陷的不同概念,它们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截然不同。以下详细区分这三者,并结合硫银锗矿电解质的例子说明其作用:
特征 | 空位(Vacancy) | 间隙(Interstitial) | 空隙(Void) |
---|---|---|---|
缺陷类型 | 点缺陷 | 点缺陷 | 体积缺陷 |
尺度 | 原子级别(Å尺度) | 原子级别(Å尺度) | 微观至宏观(nm~μm) |
对传导的影响 | 提供迁移路径(关键) | 可能辅助或阻碍传导 | 阻碍传导(增加电阻) |
可控性 | 可通过掺杂精确调控 | 需调节成分或合成条件 | 依赖制备工艺优化 |
典型示例 | Li₅.₅PS₄.₅Cl₁.₅中Li⁺空位 | Li₁₀GeP₂S₁₂中间隙Li⁺ | 烧结不足的电解质孔洞 |
19日晚第一次进实验室,师姐带我合成一种固态电解质,参考文献有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8681 –8686等。由于电池是锂电池,需要隔绝$\rm{H_2O}$和$\rm{O_2}$,所有电解质原料的称量操作需要在手套箱中进行,手套箱中的称量算是对新人的第一大挑战吧哈哈~
手套箱之前也用过,今晚顺便复习了一下
稍微总结了一下步骤:
手套箱内的神器—— 镊子
我在手套箱内主要是称量,如下试剂:
试剂 | 性状 | 备注 | 质量 | 摩尔质量 |
---|---|---|---|---|
$\rm{Li_2S}$ | 白色晶体,反萤石结构 | 有点粘,难称 | 0.3446g(0.0074995 mol) | 45.942 |
$\rm{P_2S_5}$ | 黄色片层状晶体 | 易水解 | 0.4168g(0.001875 mol) | 222.248 |
$\rm{LiCl}$ | 白色晶体,易潮解 | 有点像白糖 | 0.2384g(0.005624 mol) | 42.394 |
$\rm{LiBr}$ | 白色晶体,易潮解 | 有点像白糖 | 86.845 | |
$$ \rm{Li:P:S:Cl}=0.020623:0.00375:0.0168745:0.005624=\approx5.5:1:4.5:1.5 $$
x=0.5(本次实验)
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依赖于高性能固态电解质,需具备高离子电导率和良好延展性等特性。锂硫银锗矿($\rm{Li_6PS_5X}$)虽有潜力,但此前室温离子电导率等性能有待提升,本次实验尝试复现文献提高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LPSX (X=Cl,Br,I),硫银锗矿型,名称来源于硫银锗矿$\rm{Ag_8GeS_6}$
在手套箱内将三种试剂称量后放入研磨罐内,和离心机类似,球磨机的研磨罐也需要配平(最好先用转子球配平再称量药品),配平后放入机器内设置参数
工作原理:当仪器启动时,电机带动公共的太阳轮转动,而位于太阳轮上的研磨罐则围绕自身的轴作自转运动,研磨罐自转的方向与太阳轮的方向相反。研磨球与研磨罐一起运转时,受到自转偏向力的叠加影响,在这种影响下,研磨球释放出大量的动能,样品不断受到研磨球的撞击,同时与研磨罐内壁产生大量摩擦,从而被高度粉碎。
从上到下球磨机的参数设置分别为:
本次的研磨时间设置为10min,休息时间设置为5min,循环次数为60,那么总时间就是15h
(机械研磨引发固相反应)
20日上午11点,将研磨罐从球磨机上卸下来(和水热合成反应釜有点像哈哈~),忘了压住研磨罐盖子,大力出奇迹把盖子拔出来了,电解质接触到空气了😇,就当成对照组吧(本次合成了两组相同的,姑且认为盖上盖子就是与外界气体相隔绝哈哈)
将两个罐子转移到手套箱内,首先转移到称量纸上,然后转移到小离心管内,这一步巨难操作,研磨后的电解质有些结块了,需要扣下来,最主要是研磨罐比较重,我给不小心弄撒了一点😑,转移到两个小离心管后把两个研磨罐从手套箱内拿出来,开始洗刷刷,硫化物用水冲几遍、乙醇冲几遍就溶解掉、洗干净了,最后放入80摄氏度烘箱就吃饭去咯~(烘干即可,不可久置,否则==研磨罐胶圈会老化,密封性就不好了==)下午还有仪器分析实验课呢
20日晚上19点,开始隔绝氧气烧结样品。在手套箱内将离心管中的试剂用长颈漏斗分别转移到两个长玻璃管里,然后怼上阀门,用封口胶密封上,然后去一楼首先将气阀门接入压缩机,将长玻璃管内的气体尽可能抽出,接着用$\rm{CH_4+O_2}$的混合气体灼烧长玻璃管使其密封(和大一时无机化学的一次实验有点像,自己烧胶头滴管哈哈哈😳),烧完后就变成了两个完全密封的玻璃管啦,然后把它们放入电炉烧结即可。
冷却后,将玻封转移至手套箱中,打碎玻璃管将药品取出并组装到固态电池模具中,拿出来加压。用Zplot测一下阻抗,结果不理想,准备烧另一组样品,然后电炉给我玩坏了😂
请教维修师傅,好在不是大问题,很快修好了,大哥还贴心的给了我一份食用指南,这下不怕忘记步骤了😀
程序设定步骤
范例:以每分钟10度的升温速率升温到1200度,在1200度保温3个小时,再每分钟5度降到1000度后自然降温的程序设置如下
- C01设置成PV显示值(一般在50-60度之间);
- T01设置成120;
- C02设置成1200;
- T02设置成180;
- C03设置成1200;
- T03设置成40;
- C04设置成1000;
- T04设置成-121
胡思乱想乱入
晶胞化学式——$\rm{Li_6PS_5Cl}$Li(I):
Li:12(6个面2)+12=24(体内)
P(VI):$12\dfrac{1}{4}$(棱心)+1=4(体心)
S(II):$\rm{\dfrac{1}{4}*4*12}$(棱心)+8=20(体内)
Cl(I):$8*\dfrac{1}{8}+6*\dfrac{1}{2}$=4(立方最密堆积)
假设分别合成$\rm{Li_{5.5}PS_{4.5}Cl(SCN)_{0.5}}$、$\rm{Li_{5.5}PS_{4.5}Cl_{0.5}(SCN)}$ 0.003 mol
$\rm{Li_6PS_5Cl}$中的锂有5种配位环境,两种Wackyhoff位置
Agents | $\rm{Li_{5.5}PS_{4.5}Cl(SCN)_{0.5}}$ | $\rm{Li_{5.5}PS_{4.5}Cl_{0.5}(SCN)}$ |
---|---|---|
$\rm{Li_2S}$ | 0.2757 g | 0.2757 g |
$\rm{P_2S_5}$ | 0.3334 g | 0.3334 g |
$\rm{LiCl}$ | 0.1272 g | 0.0636 g |
$\rm{LiSCN}$ | 0.0975 g | 0.1951 g |
VASP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原子间相互作用,最终目标是预测锂离子在材料中的迁移能力,具体包括:
今天又来合另外一种电解质了、、、
改性的argyrodite(Li6PS5X),下面是原料配比,请分析一下使用下面原料合出来的化学式是什么呢?(argyrodite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Li: 0.006739+0.009103*2=0.02495
P: 0.001124*2=0.002248
Cl: 0.006739
Sm: 0.0001181*2=0.0002362
S: 0.001124*5+0.0001181*3+0.009103=0.0150773
球磨完之后,在手套箱内将合成的粉末倒入长玻璃管中(将带有勺子的吸管插入玻璃管底部,再舀取药品),将玻璃管插入橡胶管中,不用插得太深,然后关闭阀门,从手套箱内取出来,再缠好封口胶
接下来去一楼101房间,将阀门接上泵,开启真空泵,缓慢旋转阀门,一定要缓慢,否则就不利于封管
封管的操作暂时学不来,用的是钢瓶中的某种气体,调节大小阀门至淡蓝色的焰心长度约1cm即可,反复灼烧并扭转玻璃管,一段时间后被灼烧处开始变细、拉丝、断开,然后再略微灼烧封号的管的尖端处,应该是去除一些毛刺吧
然后就开始烧,今天(5.17)又复习了一下电炉的使用,龙哥的祖传参数:500摄氏度烧12小时,升温速率5度每分钟
1 | Step1:设置C01——一般设置室温 |
至此就结束了,下面这张图应该挺形象的,不过我暂时不用这么多梯度升温
4月22日晚,在手套箱内将烧结而成的电解质材料从玻封管内取并研磨,如果烧结后是坚硬的固体则可直接倒出,然后单独用镊子夹到研钵内(如果直接倒可能将碎玻璃渣引入),小TIPS:研磨的时候可以盖一层薄膜再将固体锤碎,将两个样品(6h & 8h)分别装到两个离心管内,放入另一个手套箱,接着师兄带我装全电池,模具如图
全电池
对于全电池,需要施加三次压力(对称电池理论上只需要两次
OK,装完全电池后放入夹具中,接下来去8楼测试去,将模具连接好电池系统(红正黑负)即可,接下来在计算机上设置参数
使用蓝电电池测试系统
目前还看不太懂,待我请教一下做电池的好兄弟后再来更新🤗
5.20下午,龙哥带我测阻抗谱,一些细节我还不太熟练。首先是把烧好的固态电解质材料放到模具中,舀一点材料到模具中,然后“提取模具-放下模具”使得材料做自由落体运动,稍微平整一些,pellet厚度不易过薄或者过厚,我压的pellet1.77mm,显然是过厚了,再拧上旋钮关闭模具。
接着用压机(顺时针锁死即可施加压力,用完需锁死),只需要压到2tons,
然后上面接负极黑线,下面接正极红线(但其实没有正反),设置好参数就可以开测了,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
点此图标查看图
如图是我合成的材料的局部的阻抗图,很烂,重新测了几次都不对,晚上测一下XRD看看是怎么回事。
5.21晚上,闯大祸了😢。计划在唐楼测一下XRD(因为物理楼的XRD需要预约),我需要从手套箱内将药品拿出来,但是我发现此时过渡舱是满气状态而非真空状态,我以为是干净的氩气,但其实可能是上一个人用完手套箱忘记了抽真空。我没有多想,直接在手套箱内打开了过渡舱们,氧气含量飙升至90+,害的龙哥搬了一罐氩气来清洗手套箱。I’m sorry😭.The dilemma absolutely, definitely has been caused by myself, which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with more patience and careness😭
龙哥给我拿了测XRD的样品槽测试片,我还不小心打碎了一片😭,真是笨手笨脚的🤕。制样方法是将样品均匀地涂在凹槽内即可,不必涂满,尽可能高度平整(否则衍射峰可能出现略微偏移)。涂好样品后需要用密封(暂时还不知道那个黄黄的胶布的学名叫啥),可以用有粘性的“胶布”直接贴上,但是容易黏在手套上,也可以用凡士林+无粘性的胶布(本次采用),4点涂或者8点涂凡士林,然后将凡士林往外刮出去,形成一个密封圈,切忌往内刮否则会出现凡士林的衍射峰
然后去8楼测XRD,切记需要带机器停止工作后才可打开舱门,放置、取下样品时需要双手托住样品!
电压和电流分别是40kV和40mA,2theta角度时10∘~80∘
OK,我拿到衍射图谱了,待我进一步分析
分析完毕,样品似乎已经合成出来了,杂峰比较多,但是为啥当天下午没有测出来呢???因为杂峰太多了吗
6.1(六一儿童节快乐🤓),今天大概又看了一下三月份的那篇综述。龙哥装测固态电解质的时候只需压机压倒2Tons了,后面问问它表面积的事,换算成MPa。模具中原盘的面积是0.785 cm2,中科万垣的模具,那么压强是249.68MPa,和文献中所记载的适宜压强一致。
6月5日早上的小组会,杜老师也提了个醒:测定不同类型的电解质时所称量的质量和所选取的压力是不相同的,至于为什么会称量80mg呢?
以下是从网络获取到的模具的资料:
以BM01-10为例
(这个模具和实验室的不太一样哦)
内部规格:(连 PPS 套)直径 40mm。腔体直径 10mm。总高度 70mm
整体规格: 装置外直径 90mm,连丝杆总高 130mm
特性
- 稳定性高,密封好;
- 可长期在 可长期在300 Mpa压力下使用;
- 装卸方便,易于操作;
- 可长期在 -40~200℃温度环境下使用;
- 尺寸(mm,BM01-10含不锈钢外架):100 L x 100 W x 130 H
- 重量(kg,BM01-10含不锈钢外架):2kg
受压测试
1、最高压力可至 400 Mpa
2、压机压到 1 吨压力约等于压强 125 Mpa
下图是内部构造示意图:
从上到下依次是:
下面的图是一个固态电解质合成制备的流程图,手磨这个步骤不知道是为啥,先挖个坑
注意事项:
6月3日下午,刚开完大组会,老师对大家的要求还是蛮高的,虽然我啥都听不懂😂,但还是简单总结了一下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希望以后少犯错甚至不犯错,期待快速成长、入门、甚至成为强者
6月3日晚上,拜托奉云师姐帮我封了两个样品管,然后真空烧结12h(500摄氏度),虽然我还没有能力独立封管(安全起见,至少需要2人+),但还是简单总结一下封管步骤吧,省得以后又搞忘了😂(已经忘了,下一次封管再熟悉一下)
关门
先放掉枪中的气体以防发生危险
先开右侧钢瓶总阀,再开小阀门,指示到一格
接着开左侧钢瓶总阀,再开小阀门,忘了几格了
然后开大枪,此时出来甲烷,点燃甲烷
然后开小枪,此时枪头附近氧气浓度增大, 甲烷燃烧剧烈
缓慢增大小枪流速,使得焰心长度约1cm即可
另一人拿稳玻璃管,将待封处对准焰心
灼烧玻璃管至待封处融化,然后两手分别向不同方向旋转至拉丝即可
6月4日晚上,测了一下LPSC(x=0.5)的离子电导率,由于我有些心急,未等模具降至室温就测,所以离子电导率有些偏高,稍大于文献
6月5日晚上,测了一下两个样品的XRD,数据格式保存错了,悲😂
6月6日晚上,测了溴掺杂和氯掺杂的两个样品的阻抗谱,前者偏小,后者偏大,待我稍微分析一下
测试时称取80mg,用压机压到2Tons(249MPa)来减小晶界电阻,降低孔隙率,减小阻抗
简单总结一下最近的工作:
首先在手套箱中称量药品并转移至球磨罐中,两罐为不同样品,原料总重均为1.000g,球磨参数为300rpm/min,磨10min休息3min,60cycles,将球磨完的样品转移至玻璃管中,真空玻封。在电炉内以5摄氏度每分钟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在500摄氏度下烧结12个小时,冷却到接近室温(大概65摄氏度左右)取出,破管,称取80mg到模具内,加压到2Tons进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后续又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的测试
对于富氯的样品:
以上两次测试都是在唐楼进行的
$$ 离子电导率\sigma = \dfrac{L}{S\times R}=\dfrac{0.62 \times 10^{-1} \rm{cm}}{\frac{1}{4}\pi\times1^2 \times 8.5127 \Omega}=9.273 \rm{mS/cm} $$ 与文献报道的$9.4\pm0.1 \rm{mS/cm}$接近
而对于富溴的样品:
$\rm{Li_{5.3}PS_{4.3}Cl_{0.7}Br}$的阻抗谱测试显示其离子电导率较低,大约只有$\rm{3.68 mS/cm}$,与文献差异较大,
文献中的图
将本次合成的富溴样品与理论计算的S/Br完全有序的$\rm{Li_6PS_5Br}$衍射图谱以及文献图谱对比
我的样品、文献中的衍射图谱、理论模拟的图谱主峰都能对上,但说明都相同形成了特定的晶体结构,但是这三种材料中的阴离子无序度可能不同,导致最终的离子电导率不同,文献的原合成方法比较麻烦就没有采用:称取原料——手磨——球磨(只是为了混合均匀,30min)——300摄氏度真空烧结12小时——再次手磨并压制成==6mm直径==1mm厚的pellet——再次真空烧结,450~460摄氏度,12小时
猜测一:
有另一篇合成$\rm{Li_{5.5}PS_{4.5}Br_{1.5}}$的文献Front. Chem. Eng. 4:883502.与本次实验合成时的步骤大致相同但球磨参数为100rpm/min且时间只有2h,离子电导率为5.21 mS/cm,有猜想二:
根据之前看的文献,当掺入更软、半径 更大的阴离子的时候,$\rm{Li_{6-x}PS_xCl_{1+x}}$中的x通常会减小以适应晶格大小变化,那么其实我合成的$\rm{Li_{5.3}PS_{4.3}Cl_{0.7}Br}$其实更稳定一些(但这并不代表阴离子无序度大、离子电导率大)
溴离子与氯离子相比半径大,更软一些,可能需要适当降低球磨强度否则能量过高会导致晶格破碎
能否根据激活能计算大致所需要的临界温度呢?
读一下和球磨相关的文章,球磨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不可能只是简单的混合均匀?
就算球磨强度过高导致晶格无法形成,那为什么后面的高温烧结不可以形成晶相呢?计算一下LPSC和LPSB的晶格能?
本贴为记录贴,师兄师姐教了我3+次如何设置炉子的程序,然鹅我还是易忘于是就有了本帖😢
程序似乎都是通用的吧,马弗炉、管式炉、电炉……啥时候遇到不一样的了再更新本贴吧
本文排版非常混乱,笔者无心整理,请见谅,不要看大纲
阳离子沿着有利的路径扩散,这些路径由阴离子构成的框架所决定。==阳离子扩散可看作是在基态稳定位点与中间亚稳位点之间的离子跳跃==,能量主要由其局部离子配位环境决定(晶体中通常为四配位和六配位),==体心立方阴离子框架==就是一种常见的优秀离子导体框架,因为这种框架能让离子在相邻四面体位点间直接跳跃,且活化能Ea较低,无需经过高 Ea 的四面体 - 八面体跳跃过程(fcc, hcp)
阳离子迁移机制
离子电导率相关因素
$$ \sigma=qnu=\sigma_0T^me^{-\frac{E_a}{k_BT}} $$
在本征状态下,移动带电物种的浓度 n3 与温度有关,并且和空位及间隙的缺陷形成能 Ef 相关。离子掺杂可以创造出电荷补偿空位或者间隙,从而改变缺陷的浓度,但也可能影响离子传导机制(如锂超离子导体(LISICON)型的大量离子掺杂可能使传导机制变为“超离子”机制)。
无长程有序的结构,尚未建立统一的非晶态传导理论,跳跃理论的部分内容仍可应用,但需要进行统计处理,似乎和理论计算相关……
多数情况下,晶界会增加离子迁移电阻,不利于宏观离子传导,在某些材料中,晶界也可能通过形成低配位位点的路径,促进平行于晶界表面的离子传导。总体而言,控制晶界的浓度和原子特性,有助于调节离子电导率
玻璃陶瓷离子导体是由非晶相受控结晶形成的材料,在一些材料中,玻璃陶瓷微观结构能稳定亚稳晶体结构,大幅提高离子电导率
固态电解质和固态电池中,固体颗粒间的物理接触不足会增加离子传输阻力。相反,孔隙的存在会导致离子传导路径曲折,电流密度不均匀,增加宏观离子传输的可观测电阻。因此,有效致密化多晶固态电解质和复合电极对增强离子传输至关重要。
$$ \rm{2Li_3PS_4+2e^−+2Li^+\longrightarrow Li_4P_2S_6+2Li_2S} $$
应产物可能形成离子电阻层或电子导电相,导致界面阻抗增加
界面粘附:电解质与电极间的粘附力决定接触面积和离子传输效率。
应力响应: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会引发应力,导致裂纹或界面分层。
抗断裂能力:电解质的断裂韧性决定其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界面粘附
影响因素
化学界面能
机械应变
电荷重组
表征
电化学应变:电极材料在离子嵌入 / 脱嵌时的体积变化
弹性模量:杨氏模量(抗拉伸/压缩形变的能力)和剪切模量
低模量材料(如硫化物)理论上可更好地适应应力,但实验发现其仍表现脆性(如 $\rm{Li_2S-P_2S_5}$玻璃的 E≈20 GPa,G≈7 GPa)。
高模量材料(如氧化物)刚性强,但易因应力集中导致断裂
断裂韧性: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材料类型 | 杨氏模量(GPa) | 剪切模量(GPa) | 断裂韧性(MPa・m¹/²) | 应用挑战 |
---|---|---|---|---|
硫化物(Li₆PS₅Cl) | 20–30 | 7–10 | 0.5–1.0 | 低韧性导致循环裂纹 |
氧化物(LLZO) | 150–200 | 60–80 | 1.0–2.0 | 高模量引发应力集中 |
硼氢化物(LiBH₄) | 4–6 | 1–2 | 0.3–0.5 | 化学稳定性差 |
固态合成法 | 软化学法 | 机械化学法 | |
---|---|---|---|
工艺 | 将原料粉末混合后高温烧结(通常 > 600°C) | 在液态溶剂(如乙腈、水)中溶解原料,通过沉淀、溶胶 - 凝胶等反应生成前驱体,再经干燥和退火 | 通过球磨(高能碰撞)引发固态反应 |
优点 | 简单易行,可淬火保留高温相 | 低温合成(<300°C),精确控制纳米结构 | 低温合成(室温至 400°C),晶粒细化至纳米级 |
缺点 | 高温导致易挥发成分,可能引入杂质 | 溶剂回收成本高,前驱体纯度依赖溶剂纯度 | 工艺参数(球磨时间、转速)对产物影响大,重复性差,可能引入杂质 |
案例 | 石榴石型 LLZO($\rm{Li_7La_3Zr_2O_{12}}$)的合成 | 水热法合成$\rm{Na_3SbS_4}$ | 球磨法制备$\rm{Li_{11}Si_2PS_{12}}$ |
烧结 | 火花等离子烧结 | 冷压 | |
---|---|---|---|
工艺 | 常压或加压下(如热压)将粉末在高温(通常 > 500°C)下烧结 | 脉冲电流加热粉末至目标温度(如 LLZO 在 1000°C),同时施加压力(50–100 MPa) | 室温下对粉末施加高压(如 500 MPa)形成素坯,再烧结 |
缺点 | 高温可能导致晶界析出杂质或者不稳定 | 设备成本高,规模化生产受限 | |
薄膜法 | 冷压集成 | 湿法纸浆 | 熔体铸造 | |
---|---|---|---|---|
工艺 | 溅射、蒸镀或脉冲激光沉积(PLD)制备纳米级电解质膜 | 将电解质粉末与电极材料(如 LiCoO₂)混合后冷压(1–5 GPa)成多层结构 | 将电解质粉末分散在溶剂(如 NMP)中,与电极材料、粘结剂混合成浆料,涂覆后干燥 | 将低熔点电解质(如 Li₂OHCl,熔点≈400°C)加热至液态后倒入模具,冷却固化 |
优点 | 厚度可控,适合微型电池,高致密性,介面接触良好 | 适合规模化生产,溶剂辅助形成均匀界面,提高离子接触面积 | 一步成型,适合复杂形状 | |
缺点 | 设备昂贵,难以规模化生产 | 界面接触面积不足,导致高阻抗 | 硫化物对水敏感,需严格控制环境湿度 | 仅适用于低熔点材料,应用范围有限 |
工艺 | 对离子电导率的影响 | 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对界面的影响 |
---|---|---|---|
固态合成 | 高温可能促进结晶,提高电导率(如 LLZO) | 晶粒粗大,断裂韧性较低(如 LLZO 的 K₁c=1.2 MPa・m¹/²) | 晶界杂质导致高电阻(如 LLZO 的晶界电阻占比 > 50%) |
机械化学法 | 纳米晶粒增加晶界传导(如 Li₃PS₄的 σ=2 mS/cm) | 晶粒细化提高断裂韧性(如 Li₆PS₅Cl 的 K₁c=0.8→1.5 MPa・m¹/²) | 界面接触面积大,但晶界缺陷可能增加阻抗 |
SPS 致密化 | 高致密度减少孔隙,提高 σ(如 LLZO 的 σ=0.8 mS/cm) | 高致密度降低裂纹扩展风险(如 LLZO 的孔隙率 < 1%) | 界面结合紧密,但可能因快速冷却引入应力 |
湿法制浆 | 溶剂辅助形成均匀接触,降低界面电阻(如 Li₆PS₅Cl/NCM 的界面电阻 < 50 Ω・cm²) | 粘结剂(如 PVDF)增加柔性,但降低机械强度 | 溶剂残留可能导致界面副反应(如硫化物水解) |
挑战 | 解决方案 |
---|---|
锂枝晶穿透电解质 | 提高电解质断裂韧性(如纳米晶 LLZO 的 K₁c=2.5 MPa・m¹/²),降低电子电导率(<10⁻⁹ S/cm) |
界面阻抗增长 | 设计自钝化界面(如 LiPON/Li₂O 双层涂层),优化接触面积(如纳米颗粒复合电极) |
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权衡 | 开发双离子传导路径(如 Li⁺/ 空位协同迁移),采用超薄电解质(<10 μm) |
硫化物电解质的环境敏感性 | 表面包覆 $\rm{Al_2O_3}$或 $\rm{Li_3BO_3}$,开发水稳定电解质(如 $\rm{Li_3OCl}$) |
对于$\rm{Li_7PS_6}$,由于缺乏卤素离子,导致没有阴离子无序,电解质仅表现出笼内跳跃(蓝色)和双重跳跃(绿色),且笼间跳跃(红色)最少,导致材料的离子电导率较低。引入 Cl 阴离子半径相似,S/Cl导致无序程度较高,从而增加了笼间跳跃的可能性。相反,引入较大的 I 阴离子由于尺寸差异,S/I几乎消除了阴离子无序,使得笼间跳跃几乎不可能(但是可以I和Cl共掺杂),S/Br位于“中间”,是一种亚稳态,倾向于转变为具有较低 S/Br 阴离子无序的稳定状态,但是==加快冷却速率==可以保留这种无序状态
根据Argyrodite电解质的离子传输机制,增加 S/X 阴离子无序和 24g 位置处的锂含量被确定为提高此类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关键因素。
元素掺杂
掺杂氯(Adeli, 9.4mS/cm)
多种元素共掺杂
快速冷却
施加外部应力诱导电解质中的位错——使材料塑性形变
对于一个Argyrodite型的全固态电池来讲,多方面的因素应该被综合考虑
请严格根据文献回答下列问题,不要凭空捏造
文献 | 锂离子电导率 | 稳定性 | 突出亮点 | 方法 |
---|---|---|---|---|
Wang | 26 mS/cm | 未组装测试 | 超高离子电导率 | Br-、Cl-共掺杂 |
Li | 9.6 mS/cm | 2C高倍率 700 cycles | 10 mm diameters | |
Gautam | 2.5 mS/cm | not mentioned | 2.4 mm diameters | |
Song | 超长循环寿命 | Si掺杂挤出Cl-,局部沉积的锂晶核被亚稳态 Cl ,原位生成电绝缘的 LiCl 壳层包覆晶粒阻止枝晶生长,电绝缘性能又避免了Li的再沉积,并阻止框架内部的Argyrodite颗粒持续分解 | ||
Park | 2.7 mS/cm | 200 cycles | 湿稳定性、结构稳定性、电池性能的协同优化 | 氧占据硫的16e位点,增强 P-O 键;PS₄单元收缩扩大锂扩散路径 |
Li | 10.3 mS/cm | 400 cycles | Cu-S 键增强结构稳定性,溴离子增加无序度(4a/4d位点) |
对称电池&全固态电池?
硫银锗矿中,Wyckoff 4a 和 4d 位点是Cl 和 S 的共占位(即 Cl 和 S 随机分布在这些位点上)。当氧错误引入到 4a/4d 位点时
LiCl 析出会破坏硫银锗矿的立方 F43m 结构,LiCl 析出导致 HR-LiPSCl 的界面电阻(R_SE,CAM)在 100 次循环后达 62 Ω,比 HR-LiPSOCl3(39 Ω)高 60%,直接导致容量衰减加快。
阶段 | 暴露条件 | 主要变化 | 关键产物 / 数据 |
---|---|---|---|
1 | 原始态(手套箱) | 多晶结构,P/S/Cl 均匀分布,氧极少 | 无 secondary phase,O/S 比接近 0 |
2 | 干燥室短期(1 周) | 晶界氧含量增加,反应启动 | 氧沿晶界分布,硫损失可忽略 |
3a | 干燥室 1-4 周 | 相分离为 LPSO(富 S/P)和 LiCl(晶界) | 硫损失 20%(S/P 比从 5→4),O/S 比显著上升 |
3b | 干燥室 3a 后 | LiCl 从晶界扩散至表面形成厚壳 | LiCl 壳层厚度~微米级,颗粒保持部分原始形貌 |
4 | 环境空气 10 秒 | 剧烈多孔化、晶粒拆解,LiCl 团聚 | 氧富集相(Li₂O/LiOH)分离,气泡状形貌 |
5 | 干燥室长期(>1 月) | 致密化,氧 / 碳富集,原始形貌消失 | Li₂CO₃形成(EDX 检测 C/O 共分布),O/S 比达阶段 1 的~5 倍 |
文献通过实验(同步辐射 X 射线衍射、电化学阻抗、固态 NMR)+ 计算(机器学习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一种含氰化物的固态电解质 Li₆PS₅CN 的结构与动力学行为,核心目标是回答两个问题:
什么是 “有序结构” 和 “无序结构”?(用通俗语言解释)
定义
:CN⁻和 S²⁻各自 “乖乖” 待在自己的格子里,比如:
特点:阴离子分布整齐,结构对称性高,但锂离子的间隙环境较单一。
定义
:CN⁻和 S²⁻在 4a/4d 位点上 “随机混搭”,比如:
特点:阴离子分布混乱,结构对称性降低,但锂离子的间隙环境更 “多样化”。
哪种结构促进锂离子传输?无序结构是 “加速器”
“阴离子像跳广场舞一样混合分布(无序)时,锂离子的‘跑道’更畅通,跑得更快;而氰离子自己是否旋转(有序时快、无序时慢)对锂离子的影响不大,关键是阴离子别‘排排站’(别有序)。”
银矿型电解质(如 Li₆PS₅X,X=Cl、Br、I)因高电导率和 Li 金属兼容性受关注,此前报道的 BH₄⁻取代银矿电解质(如 Li₅.₃PS₄(BH₄)₂.₃)电导率 > 10 mS cm⁻¹。本文的研究目的:通过 Br⁻部分取代 BH₄⁻位点,进一步提升银矿型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文献中采用的是两步球磨法,无需加热
x | 组成 | 室温离子电导率(mS cm⁻¹) |
---|---|---|
0 | Li₃PS₄·2.5LiBH₄ | 10.6 |
0.5 | Li₃PS₄·2LiBH₄·0.5LiBr | 13.6 |
0.7 | Li₃PS₄·1.8LiBH₄·0.7LiBr | 14.4(最高) |
1.0 | Li₃PS₄·1.5LiBH₄·1LiBr | 8.4 |
2.5 | Li₃PS₄·2.5LiBr | 0.49 |
关键问题
答案
答案
答案:
处理方法 | 频率 / 转速 | 时间 | 研磨介质尺寸 | 目标应用 |
---|---|---|---|---|
频率球磨 | 40 Hz | 10 min | 5 mm | 常规正极复合材料制备 |
行星球磨 | 500 rpm | 10 min | 5 mm | 快速混合(如 Li-S 电池) |
行星球磨(长期) | 500 rpm | 240 min | 5 mm | 极端条件下的结构变化 |
结论
关键问题与答案
答案:球磨导致结晶度下降和相干长度减小(如行星球磨 240 分钟后相干长度从≈30 nm 降至≈15 nm),同时增加局部结构无序度(PS₄³⁻聚阴离子和 Li⁺配位环境更无序)。XRD 峰宽化、NPDF 高 r 区域强度衰减及 NMR 谱宽化均证实了这一点。颗粒尺寸从 pristine 的 > 100 μm 降至行星球磨 10 分钟后的≈5 μm,分布更均匀。
答案:球磨引起的结晶度下降和相干长度减小导致长程离子传输路径受阻。尽管活化能(≈0.38 eV)未变,但晶界或无序区域增加了离子迁移阻力。例如,行星球磨 240 分钟后,室温离子电导率从 6.8 mS/cm 降至 2.8 mS/cm,退火后部分恢复(5.3 mS/cm),表明结构退化是主要原因。
答案:较小的电解质颗粒(如行星球磨 10 分钟后的≈5 μm)可降低复合材料的曲折度,改善离子传输路径。有效离子电导率随颗粒减小而增加(行星球磨 10 分钟样品最高),进而提升电池倍率性能。例如,在 0.05 C 下,该样品放电容量比 pristine 高约 30 mAh/g,证明颗粒尺寸效应能补偿 bulk 电导率的轻微下降。
合成了x = 0、0.02、0.04、0.06、0.08的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Li6PS5Cl室温离子电导率为1.56x10−2S cm−1,Li5.4Al0.1PS4.7Cl1.3(x = 0)提升至2.79 x 10−3 S cm−1
1.1 结构改变增加离子传输通道
1.2 优化晶体结构促进离子迁移
2.1 化学键增强抑制水解反应
2.2 结构稳定减少与水分反应
研究通过在 Li₆PS₅Cl 电解质中进行 Nb 和 O 共掺杂,制备了系列 Li₆P₁₋ₓNbₓS₅₋₂.₅ₓO₂.₅ₓCl 电解质,显著提升了全固态锂电池的性能。其中,当 x=0.05 时,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达4.19 mS cm⁻¹,较原始电解质提高约 35%;在 30% 相对湿度下,释放的 H₂S 气体量仅为原始电解质的一半,湿度稳定性显著增强。得益于界面处形成的离子导体 Li₃OCl,电解质与锂金属的临界电流密度(CCD)提升至1.55 mA cm⁻²,且在 0.2 mA cm⁻² 电流密度下循环稳定性达3600 h。组装的 LiCoO₂/ 电解质 / Li 电池在 1C 下循环 1000 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3.5%,展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
研究针对锂硫固态电解质(LPSC)空气稳定性差和锂金属兼容性不足的问题,通过 Ge-O 双掺杂策略合成了 Li₆.₂Ge₀.₁P₀.₉S₄.₈O₀.₂Cl 电解质,其室温离子电导率达 2.47 mS cm⁻¹,较原始 LPSC 提升 1.6 倍,且活化能低至 0.24 eV。该电解质显著抑制 H₂S 气体释放,空气暴露后离子电导率保留率达 37%,同时临界电流密度(CCD)提升至 1.4 mA cm⁻²,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基于此电解质的 NCM811/Li 全电池在 0.1 C 下比容量 164.2 mA h g⁻¹,0.5 C 循环 300 次容量保持 86%,库仑效率近 99.7%,为固态电池实用化提供了新路径
研究通过锑(Sb)和硒(Se)双掺杂策略,优化了银矿型硫化物电解质 Li₅.₄P₀.₉₅Sb₀.₀₅S₄.₃₂₅Se₀.₀₇₅Cl₁.₆的化学稳定性和离子导电性,其室温离子电导率达 11.34 mS cm⁻¹,暴露于干燥室 12 小时和潮湿空气 30 分钟后,电导率分别保持 9.42 和 1.73 mS cm⁻¹,显著优于未掺杂电解质。通过乙基乙酸酯和聚偏二氟乙烯的湿涂覆工艺,制备了厚度仅 14 μm、电导率 2.19 mS cm⁻¹ 的超薄电解质膜。该电解质与锂金属界面兼容性优异,对称电池在 0.1 mA cm⁻²/5 mAh cm⁻² 下稳定循环 6000 小时,全固态电池在 1 C 下 5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 81.9%,软包电池在 0.1 C 下循环 500 次容量保持率 82.6%,为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提供了有效策略。
性能 | 结构 - 机理关联 | 文献直接依据 |
---|---|---|
界面相容性 | 1. Sb-S 键强于 P-S 键,抑制 Li 还原电解质生成 Li₂S 等副产物 2. 电子电导率降低,抑制锂枝晶 3. 极化电压稳定,界面阻抗低 | 原位 XPS(图 3e-f)、临界电流密度(图 3a-b)、对称电池循环(图 3c)、电子电导率数据(Figure S4) |
空气稳定性 | 1. Sb 软酸替代 P 硬酸,减少与 H₂O/O²⁻的硬 - 硬酸碱反应 2. SbS₄³⁻单元稳定,抑制PS₄³⁻水解和结构降解 3. H₂S 释放量减半,晶体结构保持完整 | 硬软酸碱理论分析、Raman 光谱(图 2b、2f、2h)、XRD(图 2e)、H₂S 释放测试(图 2c) |
淬火温度 /°C | 主要现象 | 无序度变化(x=0.4) | 晶格参数趋势 |
---|---|---|---|
350 | 无序度低,Si 影响小 | 约 20% | 随 Si↑线性增大 |
450 | 无序度中等,Si 效应显现 | 约 30% | 增大趋势变缓 |
550 | 无序度最高,Si 显著促进无序 | 约 35% | 增大趋势最弱(因无序度↑) |
关键意义:确认材料中是否存在孤立 Siso,是形成 “笼状传输通道” 的前提(文献中 Li₆PS₅Cl 的高电导率归因于 Siso 诱导的 frustration 现象)
研究针对硫化物电解质 Li₆PS₅Cl(LPSC)与锂负极界面反应和枝晶生长问题,提出通过钇(Y)和氧(O)共掺杂调节 PS₄四面体的 d-p 轨道杂化,实现硫原子的电子局域化。 该策略增强了 Y 与 S 的 Madelung 能,抑制 Li 与 S 的相互作用,同时原位形成 Li₂O 界面保护层,提升空气稳定性。改性后的 LPSC-YO 电解质使 Li 对称电池稳定循环超 4800 小时(0.1 mA cm⁻²),LiCoO₂/Li-In 全电池在 0.5 C 下循环 1300 次容量保持率 100%。研究通过轨道杂化驱动的电子局域化策略,为硫化物基全固态锂电池的界面稳定提供了新路径
x=0.05时最优,Li6.1P0.95Y0.05S4.925O0.075Cl
核心目标
Y 和 O 共掺杂如何提升 LPSC 电解质的界面稳定性?
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超离子导体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Li₇₋ₓ(GeSi)₍₁₋ₓ₎/₂SbₓS₅I(LGSSSI),通过 Ge、Si、Sb 对 Li₆PS₅I 中 P 的多阳离子取代,增加了结构熵和阴离子位点无序度,使 Li⁺迁移活化能降至0.17 eV,实现了12.7 mS cm⁻¹ 的冷压室温离子电导率(热压后达32.2 mS cm⁻¹)。将 LGSSSI 与 Li₃InCl₆(LIC)复合构建全固态电池(ASSBs),电池在 0.1 C 下容量达219 mAh g⁻¹,1 C 下 55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84.4%,并能在 -20 至 60 °C宽温范围及100 mg cm⁻² 超高阴极负载 下稳定运行,为高性能宽温固态电池提供了新策略。
16e位置上引入氧,显著提升了材料的耐湿性、结构稳定性及电池性能
基于硬软酸碱理论(HSAB),通过中子衍射、NMR 光谱和电化学阻抗谱分析发现,(Br− 部分取代 (S2−) 削弱了锂离子 “笼” 内相互作用,增加了额外的 T4 锂离子位点,降低了跨笼迁移能垒。其中 (Li5.5AsS4.5Br1.5) 表现出卓越的室温离子电导率(15.4 mS cm−1)和空气稳定性,其 (H2S) 释放量仅为硫代磷酸盐电解质的四分之一,为开发高导电、稳定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聚焦大气气体(CO₂和 O₂)对银矿型硫化物固体电解质 Li₆PS₅Cl 在水分暴露下的影响,通过电化学阻抗谱、X 射线衍射、X 射线吸收光谱和光电子能谱分析发现:H₂S 生成量与大气气体无关,但 CO₂促进碳酸盐形成,O₂促进磷酸盐和磺酸盐形成,导致电解质表面降解,进而显著降低锂离子电导率。研究结果表明,除水分外,大气气体成分是影响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性能的关键因素,为全固态电池的制造环境控制提供了新视角。
策略 | 典型组成 | 离子电导率(RT) | 活化能(eV) | 优势 / 应用场景 |
---|---|---|---|---|
卤素掺杂 | (Li_6PS_5Cl_{0.5}Br_{0.5}) | 3.63 mS/cm⁻¹ | 0.31 | 通用型电解质,界面兼容性好 |
锂位空位 + 卤化 | (Li_{5.5}PS_{4.5}Cl_{1.5}) | 14.5 mS/cm⁻¹ | 0.23 | 高能量密度电池,快充需求 |
磷位取代(Si/Ge) | (Li_{6.5}[P/Si/Ge/Sb]S_5I) | 13.2 mS/cm⁻¹ | 0.20 | 高压电池(耐 7 V 正极) |
全卤化结构 | (Li_{5.2}Si_{0.2}Sb_{0.8}S_4Br_{0.25}I_{1.75}) | 13.23 mS/cm⁻¹ | 0.17 | 柔性电池,机械稳定性优先 |
答案:Zn²⁺仅占据 Li⁺的 T5 位点,导致 Li⁺笼内传输路径阻塞。晶格参数因 Zn²⁺的高库仑吸引力和离子半径差异线性减小,形成固溶体。离子电导率随取代度增加而下降(如 Cl 基从 7.4 mS・cm⁻¹ 降至 6.0 mS・cm⁻¹),活化能升高(从 406 meV 升至 415 meV),主要由于 T5 位点阻塞减少 Li⁺迁移路径,同时载流子密度降低和晶格收缩进一步限制传输。
答案:取代加速 CEI 形成并改变其组成。阻抗谱显示,取代材料的界面电阻(R₂+R₃)在初始循环中增长更快,尤其在高截止电位(≥3.8 V)下差异显著。XPS 分析表明,取代样品生成更多含氧降解产物(如亚硫酸盐、硫酸盐),而未取代样品以多硫化物为主。这表明 Zn²⁺可能促进氧化分解反应,形成更电阻性的 CEI 层,导致容量衰减加快。
答案:
表 1:不同掺杂策略下的离子电导率与活化能
掺杂类型 | 典型组成 | 室温电导率 (mS cm⁻¹) | 活化能 (eV) |
---|---|---|---|
阴离子掺杂 | Li₅.₃₅PS₄.₃₅(BH₄)₁.₁₅Cl₀.₅ | 26.1 | - |
阳离子掺杂 | Li₆.₇₅Sb₀.₂₅Si₀.₇₅S₅I | 13.1 | 0.17 |
共掺杂 | Li₆.₀₄P₀.₉₈Bi₀.₀₂S₄.₉₇O₀.₀₃Cl | 3.4 | 0.261 |
理论基础:HSAB 理论,硬碱 O²⁻增强 Li⁺键合,抑制 P⁵⁺与 H₂O 反应。DFT 计算显示,O 掺杂使分解能从负值升至正值(如 x>0.5 时 Li₆POₓS₅₋ₓBr₀.₅Cl₀.₅分解能 > 0)。
实验验证
:
答案:掺杂通过三种主要机制提升电导率:
答案:掺杂改善空气稳定性的核心是抑制水解反应,理论依据为HSAB 理论:
答案:界面稳定性直接影响电池阻抗和循环寿命,掺杂通过形成稳定界面层解决:
阴极界面:Nb/O 掺杂抑制 S²⁻向阴极迁移(如 LiNbO₃掺杂使 Ni 离子扩散深度从 80 nm 减至 50 nm),降低副反应;
阳极界面
:
共掺杂协同增强界面机械强度与离子导通性,如 Bi-O 掺杂形成 Li-Bi 合金与 Li₂O 保护层,兼顾绝缘性与 Li⁺传输。
研究通过在锂银辉石固态电解质 Li₆PS₅Cl 中掺杂锑(Sb)形成 Li–Sb 合金,显著提升全固态锂电池的界面稳定性。Sb 掺杂使电解质获得9.206 mS cm⁻¹ 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并在锂金属界面形成 Li–Sb 合金,促进均匀锂沉积,实现14.5 mA cm⁻² 的超高临界电流密度(CCD,硫化物电解质中最高),以及1900 小时(0.1 mA cm⁻²)和 900 小时(1.0 mA cm⁻²)的长循环稳定性,无锂枝晶穿透。此外,Sb 与硫的强键合增强了电解质的抗水解能力,空气暴露 30 分钟仅产生 0.7 cm³ g⁻¹ 的 H₂S 气体,验证了合金形成策略在提升界面稳定性和空气稳定性中的关键作用。
答案: Li–Sb 合金在锂金属与电解质界面形成后,通过以下机制提升稳定性:
答案: 根据硬 - 软酸碱理论(HSAB),Sb⁵⁺(软酸)与 S²⁻(软碱)的键合强度高于 P⁵⁺与 S²⁻,具体表现为:
答案:
枝晶抑制机制
:高 CCD(14.5 mA cm⁻² vs 纯样 0.75 mA cm⁻²)源于 Li–Sb 合金的形成:
研究通过 Sb/O 共掺杂调节 Li₆PS₅Cl 电解质中硫的 p 带中心,形成 SbS₄四面体,使 S-p 带中心下移,促进 Li/LPSC-SbO 界面原位生成稳定的 LiₓSbᵧS_z 界面相,抑制锂枝晶生长(Li 对称电池稳定循环超 4000 h),同时增强 SbS₄四面体与 Li 原子的相互作用,减少向 S₈的电荷转移,提升硫正极界面稳定性。O 掺杂提高了电解质的空气稳定性。基于 LPSC-SbO 的全固态锂硫电池在 0.1 C 下比容量达 932.6 mAh g⁻¹,15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 83.7%,且 pouch 电池展现出良好的实际应用安全性。
答案:
答案: O 掺杂通过硬碱替代软碱(O²⁻替代 S²⁻),依据 HSAB 理论,减少硫化物与水的反应活性。实验显示,LPSC-SbO 暴露 60 min 后 H₂S 释放量比 LPSC 减少 270%,X 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Raman)表明其结构无明显分解,离子电导率仅下降 22%(LPSC 下降 67.3%)。
答案:
本文提出通过In³⁺取代 P⁵⁺、F⁻取代 Cl⁻的共掺杂策略,在锂银锗矿型硫化物电解质(Li5.7PS4.7Cl1.3)中引入InF3,制备了高性能硫化物电解质Li5.82P0.94In0.06S4.7Cl1.12F0.18(LPSC-InF)。该电解质在 25℃下具有2.5 mA/cm² 的临界电流密度,锂对称电池在 1 mA/cm² 下循环寿命超1000 小时,且对空气和有机溶剂表现出优异稳定性。通过浆料浇铸和热压工艺制备了35 μm 超薄电解质薄膜,离子电导率达 1.4 mS/cm,组装的全固态电池(如 LiCoO₂和 FeS₂正极)展现出长循环寿命和高能量密度(FeS₂体系达 410 Wh/kg),为超薄硫化物电解质薄膜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设计策略。
性能指标 | 原始 LPSC | LPSCInF(x=0.06) | 优势分析 |
---|---|---|---|
离子电导率 | 4.8 mS/cm | 5.6 mS/cm(块体) 1.4 mS/cm(35 μm 薄膜) | In³⁺增加 Li⁺空位,降低扩散能垒(0.236 eV vs 原始 0.662 eV) |
临界电流密度 | 1.0 mA/cm² | 2.5 mA/cm² | 抑制 Li 枝晶,提升电池功率密度 |
循环稳定性 | 75 小时短路 | 1 mA/cm² 下 > 1000 小时 0.5 mA/cm² 下 > 2000 小时 | 界面形成 LiF(电子绝缘)和 Li-In 合金(高 Li⁺扩散),均匀 Li 沉积 |
电子电导率 | - | (2.94×10^{-9} S/cm)(低电子导电抑制枝晶) | - |
答案:
答案:
意义:传统硫化物 SEs 与极性溶剂反应导致结构降解,限制浆料浇铸等溶液加工工艺。稳定的 SEs 可实现超薄薄膜(如 35 μm)的连续制备,降低电解质层厚度和重量,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掺杂机制
F⁻增强晶格稳定性,抑制 S²⁻与溶剂中亲电 C 原子的反应,Raman 和 XRD 证明掺杂后 SEs 在溶剂中无明显分解产物。
答案:
核心优势
:
平衡策略
:
研究通过基于神经网络势(NNP)的机器学习模拟,探究了锂银矿固体电解质(Li₆PS₅X, X=Cl/Br)中阴离子对锂离子扩散的影响。将锂框架分为八面体笼(Oₕ笼)和走廊笼,发现笼中心的硫离子通过更强的库仑相互作用束缚锂离子,导致其局部化。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离子扩散系数(D)与笼中心卤素离子比例的乘积成正比(D ∝ Rₓ,ₒₕ × Rₓ,ₙₒᵣᵣᵢ𝒹ₒᵣ),提出通过减少笼中心硫离子占据、优化卤素掺杂比例来提升锂离子电导率,为固态电解质的离子传输机制和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基准。
结构特征
:Li₆PS₅Cl 为 F43m 空间群,包含 4a 位 Cl⁻、4b 位 PS₄³⁻、4d 位 S²⁻,Li⁺位于 24g 位,形成两类笼结构:
阴离子无序:硫氯反位缺陷(Rₐₛ)导致阴离子在笼中心交换,影响 Li⁺分布(如 Rₐₛ=0 时 S²⁻占据 4d 位,Li⁺偏向 24g 位;Rₐₛ=1 时 S²⁻占据 4a 位)。
自相关因子(f)
:量化 Li⁺返回原位的倾向,f 越低表示局部化越强。
轨迹分析:Rₐₛ=0 时 Li⁺在 Oₕ笼形成孤立圆形轨迹;Rₐₛ=1 时在走廊笼形成菱形轨迹,均显示局部化;中间值时轨迹连通,促进跨笼扩散。
核心公式
:离子扩散系数与笼中心卤素比例的乘积成正比,
D ∝ Rₓ,ₒₕ × Rₓ,ₙₒᵣᵣᵢ𝒹ₒᵣ
(X=Cl/Br)。
实验验证:不同卤素掺杂浓度的电导率与公式预测一致,证实阴离子配置的关键作用。
答案:NNP 模拟通过机器学习拟合 DFT 数据,可处理大尺度原子模型(如 256 个晶胞、3326 个原子)和长时间动力学过程(3 ns),显著降低计算成本,同时保持高精度(验证集均方根误差 < 10 meV/atom)。相比之下,DFT 因计算量限制,难以研究复杂缺陷和高浓度掺杂体系,而 NNP 能够捕捉 Li⁺在真实无序结构中的扩散行为,为实验提供更贴近实际的理论预测。
答案:
答案:卤素掺杂通过取代笼中心的硫离子,减少 S²⁻对 Li⁺的强束缚。理论依据为D ∝ Rₓ,ₒₕ × Rₓ,ₙₒᵣᵣᵢ𝒹ₒᵣ,即扩散系数与双笼中心卤素比例的乘积成正比:
固态电解质
阳极改性
界面相容性
其他
一些疑问
画出离子半径的元素周期表以方便根据HSAB来进行design
如何衡量离子及离子团的空间位阻(体积)?
(Li5.4PS4.4Cl1.4I0.2)固态电解质膜是什么?
掺入大半径的离子会导致x增加
粉末颗粒体积与结晶度的关系?
为什么氧掺杂可以提高稳定性?
要怎么降低电子电导率
电化学窗口,5V>4.2V
金属Li作负极可能实现
高锂离子电导率
低电子电导率
正负极优异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
==难表征==
柔性不够
不好回收
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分解,不可避免
方法 | 优点 | 缺点 |
---|---|---|
机械球磨法 | 工艺简单,实验室易操作 | 易引入杂质(如Fe污染) |
溶液法 | 颗粒均匀,适合规模化 | 需高温去除溶剂残留 |
固相反应 | 高纯度,适用于复杂成分 | 能耗高,需高温烧结 |
减小扩散能垒:掺杂
author.bio
author.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