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链的结构

近程结构

  1. 石墨和纸浆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2. 试讨论线形聚异戊二烯可能有哪些不同的构型,假定不考虑键接结构(画出结构示意图)——聚异戊二烯可能有6种有规立构体解

    1. 本题为何==没考虑无规立构呢?==
  3. 写出有取代的二烯 CH3CH=CH-CH=CH-COOCH3 经加聚反应得到的聚合物,若只考虑单体的1,4-加成和单体头-尾相接,则理论上可能有几种立体异构?

    1. 为什么不是3X3X2=18种呢?为什么没有考虑无规异构呢?
  4. ==【例1-8】==在聚乙烯醇(PVA)溶液中加人 HIO4,假定1,2-乙二醇结构全都与HIO4,作用使分子链断裂。在加人前测得PVA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5000作用后相对分子质量为2200。试求PVA中头-头相接结构的百分数(即每100个结构单元中头-头结构数)。

    1. $$ 单体的质量:44\\ 设每链平均头-头结构数为y,则断裂后链数目为原链数的y+1倍。\\ y+1=\dfrac{35000}{2200}\\ 头-头百分数=\dfrac{y}{\dfrac{35000}{44}-1} $$

image-20250526212940499
image-20250527005816291
image-20250527094204438
image-20250527094220164
image-20250527094321444
image-20250527102847898
image-20250527103028805
image-20250527105233037
image-20250527111411894
image-20250527115613313
image-20250527115716074
image-20250527115826835
image-20250527115948999
image-20250527120023780
image-20250527120342052
image-20250527120915714
  • DNA的双螺旋结构属于高分子结构中的三级结构
  • 对于单分散的聚合物:

$$ \overline{M_z}\ge\overline{M_w}\ge\overline{M_{\eta}}\ge\overline{M_n} $$

  • 高分子的结晶能力随着柔顺性的增大而增大(错),太柔了反而不能结晶

  • 聚乙烯无规线团的极限特征比为6.76

  • 高分子内旋转受阻程度越大其均方末端距越大

  • 由于内消旋和外消旋作用,等规聚合物有旋光性(错)

  • 共聚破坏结晶能力(对)

  • 小分子没有柔性(对)

  • 插线板模型是描述非晶态的模型(错)

  • 折叠链模型用于解释单晶的形成(对)

image-20250527153241399
image-20250527154032180
image-20250527154559127

高分子溶液

image-20250527161235893
image-20250527161307347
image-20250527163609961
image-20250527165427375
image-20250527170009104
image-20250527171601333
  • 在相同浓度与温度下,良溶剂中的高分子溶液粘度更高。原因是良溶剂中高分子链与溶剂相互作用强,链段扩张,流体力学体积增大,导致流动阻力更大;而在不良溶剂中,链段紧缩,流体力学体积减小,粘度降低
  • 比浓渗透压(π/c)对浓度作图的截距(RT/M)相同,因为分子量M一致;但斜率(RT·A₂)不同。良溶剂的第二维里系数A₂为正且较大,斜率更大;不良溶剂中A₂较小甚至为负,导致斜率更小或为负。差异源于溶剂对高分子链段排除体积效应的影响
  • GPC测试中,良溶剂的保留时间更短。良溶剂中高分子链舒展,流体力学体积大,更易被体积排除效应排斥在凝胶孔外,洗脱更快;不良溶剂中链紧缩,流体力学体积小,进入孔内概率增加,保留时间延长。因此,保留时间因溶剂对链构象的影响而不同。
image-20250527171611113

引入少量劣溶剂B(不发生相分离)

  1. 特性粘数([η])的变化
    • 结论:特性粘数会降低
    • 原因:劣溶剂B的加入削弱了溶剂的溶解能力,导致高分子链的流体力学体积收缩。在良溶剂A中,高分子链因溶剂化作用充分舒展;而劣溶剂的引入使链段间吸引力增强,链构象趋于紧缩,流体力学体积减小,从而特性粘数下降。
  2. 比浓渗透压(π/c)与浓度的关系
    • 结论:比浓渗透压-浓度曲线的斜率减小截距不变
    • 原因
      • 截距由分子量决定(截距为 ( RT/M )),因分子量未变,故截距不变。
      • 斜率由第二维里系数 ( A_2 ) 决定。良溶剂中 ( A_2 > 0 ),加入劣溶剂后,溶剂环境趋近于θ条件(( A_2 )),排除体积效应减弱,导致斜率降低。若B进一步增加,( A_2 ) 可能变为负值,但少量B下斜率仍为正且小于纯A的情况。
  3. 均方末端距的变化
    • 结论:均方末端距会减小
    • 原因:劣溶剂的加入使链段间吸引力增强,高分子链由舒展状态收缩,末端距缩短。

第二部分:引入较多劣溶剂B(发生相分离)

  1. 两相的平均分子量差异
    • 结论浓相的聚合物平均分子量更高,稀相的平均分子量更低。
    • 原因
      • 高分子量链的流体力学体积大,在溶剂变劣时更易因热力学不稳定性优先析出形成浓相;
      • 低分子量链溶解性较好,倾向于留在稀相。
  2. B的加入量对聚合物分配的影响
    • 结论:随着B的加入量增加,浓相中高分子的平均分子量进一步升高,稀相中平均分子量更低。
    • 原因
      • 更多B的加入使溶剂环境更劣,高分子链的溶解性进一步下降,高分子量链更易聚集到浓相;
      • 根据相平衡的杠杆规则,B的增加推动体系进入更深的两相区,导致浓相体积减小但浓度更高,稀相体积增大但浓度更低,分子量差异更加显著。
  • 少量B(不析出):链收缩→特性粘数↓、渗透压斜率↓、末端距↓。
  • 过量B(析出):相分离→浓相分子量更高,B越多,分子量差异越显著。
  • 核心机制:溶剂溶解能力变化→链构象与相分离行为→热力学与动力学平衡。
image-20250527174935138
image-20250527175158537
image-20250527175426961
image-20250527175749091
image-20250527180224442
image-20250527181124303
  • 高分子的特性粘度随溶剂化作用增大而增大(溶剂化作用强时,链展开,均方末端距大,流体力学体积大,特性粘度大)
  • 聚丙烯酸稀溶液中粘度随浓度降低而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电荷排斥使得高分子链在稀释条件下充分伸展,增加了溶液的内摩擦,从而反常地提升了粘度
  • ==梯度淋洗法分级,最先得到的聚合物级分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
  • 升高温度或减小溶剂与溶质混合热对自发溶解是有利的
  • 在良溶剂中高分子链段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大于高分子链段之间的相互作用能
  • 凝胶渗透色谱的淋出体积愈大,该级分的相对分子质量愈小
  • 通常情况下,为什么非晶态聚合物的溶解更容易?
    • 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间堆砌的紧密程度
  • 交联聚合物溶胀后的熵是增大还是减小?
    • 减小,网状分子链由卷曲向三维空间伸展
  • 什么是极性相近原则、溶剂化原则和溶度参数相近原则?这三条原则有何区别及联系?
image-20250528120449363
image-20250528120514732
image-20250528120541249
image-20250528120620948

高分子晶态结构

image-20250528171902369
image-20250528172025330
image-20250528172103621
image-20250528172257517
image-20250528172344225
image-20250528172824242

高分子非晶态结构

image-20250530113117973
image-20250530113315193
image-20250530150557265
  • 小分子没有柔性
  • 高分子链的柔性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错误)
  • 海岛结构是指两种高聚物相容性差,共混后形成非均相体系,分散相分散在连续相中的现象
  • 由于高分子链内和链间存在内消旋和外消旋作用,即使全同立构聚丙烯也没有旋光性
  • 高分子链内旋转受阻程度越大,其均方末端距越大
  • 结晶性高聚物的晶区中存在的分子链构象可以是螺旋形、锯齿形
  • 柔性:聚氯丁二烯>聚偏二氯乙烯>聚氯乙烯>聚1,2-二氯乙烯
  • 柔性: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3,4-二氯苯乙烯

聚合物分子的运动与转变

image-20250602111157231

在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高聚物的粘流活化能不随相对分子质量而变化。聚合物熔体属于假塑性非牛顿流体,其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下降,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聚合物越柔顺则粘流温度越低。

image-20250602154257414
image-20250602154308453
image-20250602155308106
image-20250602160341150
image-20250602163243008
image-20250602163901245
image-20250602165123792
image-20250609184636920
image-20250609190301120
image-20250609193102972

Comment and share

研究背景

金属锂作负极的挑战

  • 锂枝晶生长
    • 固态电解质可抑制锂枝晶生长
    • 过充or快充时、以金属锂作负极时
  • 体积膨胀与电极粉化

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

  • 电化学窗口,5V>4.2V

  • 金属Li作负极可能实现

  • 高锂离子电导率

  • 低电子电导率

  • 正负极优异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

  • ==难表征==

  • 柔性不够

  • 不好回收

  • 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分解,不可避免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优势

  • 更高的离子电导率
  • 良好的界面接触

不足

  • 电压窗口较窄
    • 固态电解质在不发生电化学分解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工作的电压范围
  • 化学失效——电极/电解质界面兼容性差
  • 锂枝晶失效
  • 机械失效
  • “在正极引入保护涂层是实现ASSLBs实际应用的最有效方法”
  • 无法大规模制造?超薄电解质膜制备困难,无机电解质的力学性能差

改性

  • 电解质表面涂层来抑制界面反应(如GO)
  • 结构设计:通过增加电解质的密度和优化微观结构来抑制锂枝晶生长。例如,通过两步烧结法制备的Li6PS5Cl电解质具有6.11 mS cm-1的高离子传导率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掺杂来提高电解质的稳定性和离子传导率
  • 涉及锂合金负极来减少体积膨胀,增加界面相容性
  • 低成本策略?
    • LiCl + Na2S → Li2S + NaCl
方法 优点 缺点
机械球磨法 工艺简单,实验室易操作 易引入杂质(如Fe污染)
溶液法 颗粒均匀,适合规模化 需高温去除溶剂残留
固相反应 高纯度,适用于复杂成分 能耗高,需高温烧结

未来研究方向

  • 新材料
    • 更高离子传导率
    • 更好的机械性能
  • 制备工艺优化
  • 优化电解质界面

Li-argyrodite类型——Li6PS5X(X=Cl, Br)

电固态电解质工作原理

  • 扩散机制:

    • 空位机制:晶体结构中存在一些空位(即晶格中本应存在离子的位置却空缺),锂离子可以通过跳跃到相邻的空位来实现扩散。当温度升高时,离子的热运动加剧,锂离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周围离子的束缚,从而更容易跳跃到空位中。
    • 间隙机制:有些锂离子并不占据正常的晶格位置,而是处于晶格的间隙位置。这些间隙锂离子可以在晶格的间隙中移动,从一个间隙位置跳跃到另一个间隙位置,从而实现扩散。
  • 减小扩散能垒:掺杂

    • 改变晶体结构
    • 改变化学键
    • 增加Li+浓度

J. Mater. Chem. A, 2024, 12, 27011

优势

  • 全固态锂电池(ASSLBs)因固态电解质的使用,在追求==高能量密度==和可靠储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x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晶体结构通常具有相对开放的框架,存在较多的离子通道。硫(S)离子==半径==较大,与锂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使得锂离子在其中迁移时受到的阻碍较小,能够比较容易地在晶格中移动
  • 硫化物的化学键性质相对较弱,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原子或离子能够相对容易地发生位置调整和重排,使得材料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而不破裂,表现出==较好的延展性==

解决问题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SSEs)因室温锂离子传导率高和延展性好而具有竞争力,但存在与锂金属==界面反应==严重以及对==水分极度敏感==两个瓶颈问题
    • 界面反应:矿物中的高价金属如Ge、Sn会与Li反应,在Li/SSE界面形成混合离子 - 电子传导的中间相,这会导致SSE的持续降解和界面阻抗增加
      • 掺杂后,在Li/LPSC - 0.05界面会原位形成高度离子传导但电子绝缘的==LiI==
      • 在Li/LPSC - 0.05界面还会形成适量的Li - Sn和Li - Sb合金
      • 降低了Li⁺扩散势垒,减少了界面处的极化和副反应
    • 对水敏感:SSEs中的一些成分(如硫代磷酸盐等)水解
      • HSAB理论,形成了稳定的(P,Sn,Sb)S₄单元,具有强的Sn - S和Sb - S键

材料

  • 思路:通过掺杂来改进性能良好但稳定性不够好的电解质
    • 磷基硫银锗矿Li6PS5Cl(LPSC)+锑基硫银锗矿Li6.4Sn0.4Sb0.6S5I(LSSSI)—> LSSSI掺杂的LSPC电解质(LPSC - x, 0.0 ≤ x ≤ 0.1)
  • 电池
    • 正极——Li2O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NCM811@Li2O)
    • 负极——Li
    • 电解质:LSSSI掺杂的LPSC - x系列电解质,其中LPSC - 0.05表现出最优性能

关键参数

  • 离子传导率
  • 临界电流密度CCD
  • 电池性能参数

Q&A

  1. 硫银锗矿电解质的通式为 Li₆PS₅X(X=Cl, Br, I),解释其晶体结构中 PS₄³⁻四面体卤素离子(X⁻) 的作用。为什么卤素种类会影响离子电导率?
    1. PS₄³⁻四面体:构成硫银锗矿的刚性骨架,提供稳定的三维结构框架,允许Li⁺在间隙位点迁移。
    2. 卤素离子(X⁻):占据硫空位,调节晶格参数(如Li₆PS₅Cl晶胞参数 ~10.0 Å),扩大Li⁺迁移通道。
    3. 卤素影响:Cl⁻(较小)使晶格紧密,Li⁺迁移路径受限;Br⁻(较大)扩大通道,电导率提高(Li₆PS₅I达 ~3 mS/cm
  2. 文献提到硫银锗矿电解质的Li⁺迁移活化能较低(~0.2 eV),试从协同迁移(cooperative migration) 的角度解释其高离子电导率的来源
    1. 协同迁移:多个Li⁺通过共享位点协同跳跃,降低单个Li+迁移的活化能(Li₆PS₅Cl活化能 ~0.22 eV
    2. 卤素作用:X⁻极化作用削弱Li⁺与骨架的相互作用,促进Li+脱嵌(如Li₆PS₅Br中Br⁻的极化效应强于Cl⁻)
  3. 若在Li₆PS₅Cl中掺杂 SnO(如Li₆.₃P₀.₇Sn₀.₃S₄.₄O₀.₃I),这种“双掺杂”如何同时提升离子电导率和空气稳定性?
    1. Sn掺杂:Sn⁴⁺取代P⁵⁺,引入阳离子空位,提升Li⁺浓度(如Li₆.₃P₀.₇Sn₀.₃S₄.₄O₀.₃I电导率 ~0.2 mS/cm)。
    2. O掺杂:O²⁻钝化晶界,抑制H₂O吸附(空气稳定性提升至 >24小时@30% RH)。

Comment and share

高分子的结构简介😸

高分子的结构

  • 链结构
    • 近程结构(化学结构,一级结构
      • 构造:链中原子的种类和排列、取代基和端基的种类、单体单元的排列顺序、支链的类型和长度
      • 构型:某一原子的取代基在空间的排列
    • 远程结构(二级结构
      • 分子的大小与形态
      • 链的柔顺性
      • 构象
  • 聚集态结构:高分子材料整体的内部结构
    • 晶态结构(三级结构
    • 非晶态结构(三级结构
    • 取向态结构(三级结构
    • 液晶态结构(三级结构
    • 织态结构(更高级的结构

近程结构

高分子链的化学组成

高分子链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单元,组成结构单元的原子决定了高分子的元素成分。按分子==主链(连续长度最长的链)的组成==分类,链状高分子可分为三类:

碳链高分子:主链上的元素都是碳元素

聚烯烃 加聚物:聚乙烯, 聚丙烯, 聚苯乙烯,聚氯乙烯, 聚四氟乙烯,聚丁二烯, 聚异戊二烯

聚四氟乙烯
  • 不易水解
  • 易加工(==“越柔越易加工”==)
  • 易燃烧
  • 易老化
  • 耐热性较差

杂链高分子:主链上除了碳元素还有杂元素,通常是N、O、S

缩聚物 开环聚合物——聚对苯二酸乙二酯,聚酰胺-66,聚氧化乙烯,聚己内酰胺

聚甲醛
尼龙6
聚砜PSU
聚醚醚酮PEEK
  • 主链带极性,易水解,醇解或酸解(由缩聚反应或开环聚合而成的)
  • 优点:耐热性好,强度高
  • 缺点:易水解
  • 主要用作工程塑料

元素高分子

主链不含碳元素——聚硅氧烷,聚磷腈

聚二甲基硅烷,引入甲基后柔性增加
聚氯化膦腈
  • 具有无机物的热稳定性
  • 有机物的弹性和塑性
  • 但强度较低

无机高分子

梯形高分子、双螺旋高分子(其他分类方式)

聚丙烯腈
双马来酰胺的均居
  • 热稳定性好,因为受热时链不易被打断,即使几个链断了,只要不在同一个梯格中不会降低分子量

端基、侧基

端基——不影响力学性能,但影响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

  • 非反应性端基:甲基、醚
聚甲醛醚化封端基
  • 反应性端基:羟基、羧基、氨基
    • 可进一步合成复杂结构
    • 可用于测分子量

侧基

  • 由单体引入的与主链相连接的基团
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甲基和酯基
  • 由反应生成的侧基
聚乙烯醇的制备

支化、交联

  • 支化的高分子溶解性较好而交联的高分子不溶不熔,只有在交联度不太高时能在某溶剂中溶胀,这种状态也成为==凝胶==
  • ==先单向扩散后双向扩散的溶解过程==

支化

  • 无规支化:少量多官能团单体参加的加聚物与缩聚物向高分子链转移的聚合物
短支化
长支化
  • 有规支化:星形、树形
星形
树枝状
  • 长支链
  • 短支链
乙烯均聚-Ziegler-Natta法合成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HDPE

HDPE高密度聚乙烯

  • 无支化链
  • 排列紧密
  • 易==结晶==
乙烯均聚——自由基法合成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LDPE

LDPE低密度聚乙烯

乙烯与1-丁烯共聚合成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

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乙烯与1-丁烯共聚合成POE

POE(热塑性弹性体),具有一定缓冲作用

关于弹性?——本质是熵弹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后,通过分子链的熵增驱动恢复原状
    • 具有可旋转的σ
    • 具有孤立非共轭双键
    • 可交联
      • 物理交联
        • 晶区交联:高分子链的局部结晶区域作为物理交联点
        • 相区交联:通过高分子链的微相分离形成硬/软相区,其中硬相区作为物理交联点。常见于嵌段共聚物
      • 化学交联——化学橡胶
如何区分侧基与支链?
  • 小侧基,大支链
  • 由单体带来的为侧基
  • 当组成与单体相同时称支链(若与前两条矛盾,则以此为准,如下面的例子)
此时称支链

乙烯与1-丁烯加聚物,侧基与乙烯单体相同,于是称支链

支化程度的表征:
  • 单位体积内的支化点数或两个相邻支化点间的平均分子量

  • 用具有相同分子量的支化高分子同线型高分子的平均分子尺寸之比来评价支化程度的大小

  • 支化程度越高,支链结构越复杂,则影响越大(==对力学性能,尤其是拉伸性能的影响==)。无规支化往往降低高聚物膜的拉伸度。以无规支化高分子制成的橡胶,其抗张强度和伸长率均不及线型分子制成的橡胶

交联

  • 适度交联:交联点之间的链段(网链)足够长
    • 硫化橡胶、辐射交联聚烯烃
  • 高密度交联:交联点之间仅有几个化学键
    • 热固性树脂(C阶):环氧、脲醛、酚醛、蜜胺甲醛
  • 交联度:单位体积内交联点的数目

键接结构

  • 头头连接:-HT-TH-HT-TH-HT-TH …
头头连接
  • 无规连接
  • 头尾连接(==最常见==):-HT-HT-HT-HT-HT-HT…
头尾连接
  • 聚双烯的加聚方式(可能有顺反异构、旋光异构):
    • 1,2-加聚
    • 1,4-加聚
    • 3,4-加聚

构型:由化学键固定的原子在空间的相对位置

  • 几何异构(顺反异构):内双键上的基团在双键两侧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异构
顺式的1,4聚丁二烯
反式的1,4聚丁二烯

两种聚丁二烯的==重复周期==分别为0.816nm和0.48nm,顺式结构在室温下是一种弹性很好的橡胶,而反式结构重复周期小,容易结晶,在室温下是一种弹性很差的塑料

顺式结构 反式结构
分子链柔顺、无序、低结晶 → 熵弹性主导 → 橡胶特性 分子链刚性、规整、高结晶 → 塑性形变主导 → 塑料特性
  • 旋光异构:手性碳原子引起的异构现象,多数聚合物中的不对称碳是==聚合过程中形成的==,对应全同、间同、无规这==3种==
聚乙烯中的手性碳
全同立构
间同立构
无规立构
密度 结晶度 熔点 弯曲模量
全同 0.90-0.91 50-70 % 459 1389
间同 0.87-0.89 21-29% 429 600
无规 0.85-0.86 很低5-10%
  • 规整性:链节序列化学组成和/或立体结构的规律性
    • 化学规整性
    • 立构规整性
  • 规整度(tacticity)——$\dfrac{全同立构异构体+间同立构异构体}{异构体总数}$
1,3-丁二烯的加聚
断头(🤔)聚异戊二烯的旋光异构体

共聚物序列结构

四种共聚情况

以苯乙烯+丁二烯的共聚为例:

  • 无规共聚——丁苯橡胶
规整度低,不易结晶,具有橡胶弹性
  • 嵌段共聚——SBS(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
    • 弹性
      • 软段的丁二烯是典型的橡胶分子链,具有高度的柔顺性和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g~\approx-80^\circ \rm{C}$
      • 硬段在常温下形成刚性微区(纳米尺度的“团簇”结构)🤓,分散在PB软段中,作为物理交联点
      • 微观相分离的强化,PS硬段与PB软段因热力学不相容发生微相分离,形成“海岛结构”(硬段为“岛”,软段为“海”)
    • 热塑性
      • 高温下交联网络的解离冷却后网络重建
硬段——苯乙烯+软段——丁二烯
PS团簇和PBD橡胶分子链进行物理交联
  • 交替共聚
    • 要求单体自身聚合速度不能过快,一般较难
    • 苯乙烯单体之间相互疏远,环丁二酸酐之间位阻较大相互原理,苯乙烯和环锭二酸酐相互亲近,有利于交替共聚
苯乙烯+环丁二酸酐
  • 接枝共聚——高抗冲聚苯乙烯
    • “掺有丁二烯的聚苯乙烯”
    • 典型的“海岛”两相结构,由刚性聚苯乙烯(PS)连续相分散的橡胶相(如聚丁二烯橡胶)组成

插入:关于链柔性~🤗

单键是由σ电子组成的,电子云分布是轴对称性的,因此高分子在运动时C-C单键可以绕轴旋转,称为内旋转,它是导致高分子链成卷曲构象的根本原因。高分子链能够改变其构象的性质称为高分子链的柔顺性主链结构、取代基的大小和极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交联度等因素都对柔顺性有影响。

  • 键长越长,柔顺性越好
    • -Si-O->-C-O->-C-C-
  • 取代基空阻越小,柔顺性越好
    • PE>PP>PS
  • 取代基极性越小,柔顺性越好
    • PE>PP>PVC>PAN

分子量😿

分子量的==多分散性==是高分子的鲜明特点

高分子链的分子量分布

数均分子量——用数量平均的分子量

定义数量分数Ni $$ N_i=\dfrac{n_i}{\sum N_i} $$

$$ <M>_n=\dfrac{n_1M_1+n_2M_2+n_3M_3+…n_iM_i}{n_1+n_2+n_3+…n_i}=\dfrac{\sum_{i}n_iM_i}{\sum_in_i}=\sum_iN_iM_i $$

重均分子量——用重量平均的分子量

定义重量分数Wi $$ W_i=\dfrac{w_i}{\sum w_i} $$

$$ <M>_w=\dfrac{\sum w_i M_i}{\sum w_i}=\sum W_iM_i $$ 按重量的平均也是==按聚合度的平均,按链接数的平均== $$ <M>_w=\dfrac{\sum w_iM_i}{\sum w_i}=\dfrac{\sum M_n x_i M_i}{\sum M_n x_i}=\dfrac{\sum x_i M_i}{x_i} $$ ==重均分子量变式== $$ \begin{array}{l} \langle M\rangle_{w}=\sum W_{i} M_{i}=\frac{w_{1}}{\sum w_{i}} M_{1}+\frac{w_{2}}{\sum w_{i}} M_{2}+\frac{w_{3}}{\sum w_{i}} M_{3}+\cdots \\ =\frac{n_{1} M_{1}}{\sum w_{i}} M_{1}+\frac{n_{2} M_{2}}{\sum w_{i}} M_{2}+\frac{n_{3} M_{3}}{\sum w_{i}} M_{3}+\cdots \\ =\frac{n_{1} M_{1}^{2}}{\sum w_{i}}+\frac{n_{2} M_{2}^{2}}{\sum w_{i}}+\frac{n_{3} M_{3}^{2}}{\sum w_{i}}+\cdots \\ =\frac{N_{1} M_{1}^{2}+N_{2} M_{2}^{2}+N_{3} M_{3}^{2}+\cdots}{N_{1} M_{1}+N_{2} M_{2}+N_{3} M_{3}+\cdots}=\frac{\sum N_{i} M_{i}^{2}}{\sum N_{i} M_{i}}=\frac{\left\langle M^{2}\right\rangle_{n}}{\langle M\rangle_{n}} \end{array} $$ ==数均分子量变式== $$ <M>_n=\dfrac{1}{\sum \frac{W_i}{M_i}} $$

Z均分子量

zi = wiMi = niMi

$$ Z_i=\dfrac{z_i}{\sum z_i}=\dfrac{N_iM_i^2}{\sum N_i M_i} $$

$$ <M>_z=\dfrac{\sum N_i M_i^3}{\sum N_iM_i^2}=\sum Z_i M_i $$

粘均分子量

$$ <M>_{\eta}=(\sum W_i M_i^a)^{\frac{1}{a}} $$

$$ \begin{array}{ll} a=1 & <\mathrm{M}>_{\eta}=<\mathrm{M}>_{\mathrm{w}} \\ a=-1 & <\mathrm{M}>_{\eta}=<\mathrm{M}>_{\mathrm{n}} \end{array} $$

  • 证明: < M>w >  < M>n 😢

$$ \sigma^2=\overline{[(M-\overline{M_n})]^2}=\overline{(M^2)_n}-2\overline{M}\overline{M_n}+\overline{(M_n)^2}=\cdots=(\overline{M_n})^2(\dfrac{\overline{M_w}}{\overline{M_n}}-1) $$

多分散系数:$\dfrac{\overline{M_w}}{\overline{M_n}}$

聚合机理与多分散度

聚合机理 多分散系数
天然蛋白质 1.0
阴离子聚合 1.02~1.5
缩合聚合 2.0~4.0
自由基聚合 1.5~3.0
配位聚合 2-40
阳离子聚合 很宽

累计重量分数 I——小于等于该分子量样品的重量分数之和

M w(重量) Wi I
5000 4 0.04 0.02
1万 8 0.08 0.08
2万 14 0.14 0.19
5万 28 0.28 0.40
10万 24 0.24 0.66
20万 12 0.12 0.84
50万 8 0.08 0.94
100万 2 0.02 0.99

不同形式的分子量分布表示方式——离散与连续

不同形式的分子量分布表示法
数均分子量  < M>n = ∑NiMi $<M>_n=\dfrac{1}{\int_0^{\infty}\frac{W(M)}{M}dM}$
重均分子量  < M>w = ∑WiMi $\left\langle M\right\rangle_w=\underset{0}{\operatorname*{\operatorname*{\overset{\infty}{\operatorname*{\operatorname*{\int}}}}}}M\bullet W(M)dM$
Z均分子量  < M>Z = ∑ZiMi $\left< M \right>_{z} = \frac{\int\limits_{0}^{\infty }{N(M)M^{3}dM}}{\int\limits_{0}^{\infty }{N(M)M^{2}dM}} = \frac{\int\limits_{0}^{\infty }{W(M)M^{2}dM}}{\int\limits_{0}^{\infty }{W(M)MdM}}$
粘均分子量 $<M>_{\eta}=\sum (W_i M_i^a)^{\frac{1}{a}}$ $<M>_{\eta}=[\int_0^{\infty}W(M)M^a dM]^{\frac{1}{a}}$

链柔性

空间异构体:同种分子链的不同构象

  • 形成不同构象的原因:内旋
丁烷的旋转势垒
某些小分子的内旋转势垒
聚乙烯的内旋转能量变化图

Flory内旋异构近似

聚合物分子的每个链节只能处于三个能量极小值的状态,忽略了无数中间非稳态的存在,所谓构象只是在T 与G之间的变换

构象:单键内旋决定的原子相对位置

  • 单键两侧原子的相对位置(G+,G-,T)
  • 分子链上全部原子的相对位置(G和T的组合)

对构象的描述:

tgtgt

简化后仍有天文数字的构象,每个单键各有T,G+,G-三种可能性,3500个单键的聚乙烯链可有33500=101670个构象

==存在G构象意味着高分子呈现无规线团的形貌==

聚乙烯最稳定的构象:1反+2旁($\rm{t+g^++g^-}$

如果自由旋转,==高分子链可在这些构象不停地变换==,自由变换的结果:链卷曲。无规线团是高分子链的自然状态(常将无规线团作为无定形态分子链的代名词)

旋转角-能量图

由于构象能的存在,任一时刻,只有部分单键可超越能垒(即可旋转),两旋转的单键之间的一段链僵硬地协同运动

高分子链被旋转单键划分为==链段==

链段:高分子链中作协同运动的一段链,是高分子链中的独立运动单元

链段的组成是随机的,长度是随机的,能量不变,链段的平均长度是确定的,取决于$\rm{E_0}$.

柔性

  • 高分子链中单键内旋的能力
  • 高分子链改变构象的能力
  • 高分子链中链段的运动能力
  • 高分子链自由状态下的卷曲程度

动态柔性(动力学柔性)

高分子从一种稳态构象转变为另一种稳态构象的容易程度。主要取决于构象能E

静态柔性(平衡态柔性)

高分子处于较稳定状态构象时分子链的卷曲程度。主要取决于反式与旁式构象能之差

链柔性的影响因素

  • 主链键长、键角(==最根本的因素==)
柔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乙烯
  • 取代基越少,柔性越高

  • 杂原子提高柔性

    • 柔性:甲硫醇>乙醇>甲胺
  • 键角与取代基的综合效应:孤立双键提高柔性

  • 共轭双键使柔性丧失

    • 聚乙炔、聚苯
  • 主链芳环降低柔性

    • 聚碳酸酯、聚砜
  • 主链杂环降低柔性

  • 侧基尺寸大,柔性低

  • 侧基极性大,柔性低

    • 柔性:聚丁二烯>聚氯丁二烯
  • 对称取代柔性更高

    • 柔性: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
  • 分子间相互作用降低柔性

  • 结晶降低柔性

  • 溶剂稀释==提高柔性==

末端距、回转半径

==不能确定单一的构象态,只能确定构象的平均态。==

线团尺寸描述方法

  • 均方回转半径
    • 分子链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对回转半径的描述应取平均值,而由于向量的和为0向量,因此对回转半径的描述取均方回转半径

$$ \overline{s^2}=<s^2>=\dfrac{\sum m_is_i^2}{\sum m_i}=\dfrac{\sum s_i^2}{N} $$

  • 均方末端距
    • 柔性大,G构象多,卷曲,末端距小
    • 柔性小,T构象多,伸展,末端距大

同理,对末端距的描述取均方末端距 $$ \overline{R^2}=<R^2>=\dfrac{N_1b_1^2+N_2b_2^2+\dots N_ib_i^2+\dots}{N_1+N_2+\dots+N_i+\dots}=\dfrac{\sum N_ib_i^2}{\sum N_i} $$ 两种平均之间的关系如下,可严格证明 $$ \overline{s^2}=\dfrac{\overline{R^2}}{6} $$

高分子链的几种模型

自由连接链——高分子链由N个长度为b的链节组成,任意键角,自由旋转

将每个单键定义为由首端指向末端的矢量为末端(距)矢量,末端矢量等于单键矢量之和

自由连接链  < R2>f, j = Nb2

自由旋转链——高分子链由N个长度为b的链节组成,固定键角,自由旋转

θ为键角的补角 $$ <R^2>_{f,r}=Nb^2\dfrac{1=\cos \theta}{1-\cos \theta} $$

受阻旋转链——高分子链由N个长度为b的链节组成,固定键角,受阻旋转

θ为键角的补角 $$ <R^2>_{h,r}=Nb^2\dfrac{1+\cos \theta}{1-\cos \theta}\cdot\dfrac{1+<\cos \varphi>}{1-<\cos \varphi>} $$ 案例分析

等效自由连接链

把 g 个相邻接的化学键组成的一段链作为一个独立的取向单元,称之为统计链段或等效链段(简称链段),则一条高分子链可作为由若干等效链段自由连结起来的等效链,称为等效自由连结链  < R2>f, j = Nb2

 < R2>0 = Nebe2

Rmax = Nebe

无扰链——只受近程作用而不受远程作用的链称为无扰链

 < R2>0 = CnNb2

Flory极限特征比

$$ C_n=\dfrac{<R^2>_0}{Nb^2} $$

Flory极限特征比曲线

Cn不是一个常数,其值随分子量的增大趋近一个渐近值C

一些聚合物的Flory极限特征比

==Flory极限特征比是溶剂和温度的函数==

柔性的其他评价——刚性因子

==均方根末端距实测值与自由旋转链的均方根末端距之比==可作为刚性因子 $$ \sigma=\sqrt{\dfrac{<R^2>_0}{<R^2>_{f,r}}}=\sqrt{\dfrac{<S^2>_0}{<S^2>_{f,r}}} $$ 小结——==链柔性的评价==

  • 刚性因子——越小柔性越好

$$ \sigma=\sqrt{\dfrac{<R^2>_0}{<R^2>_{f,r}}}=\sqrt{\dfrac{<S^2>_0}{<S^2>_{f,r}}} $$

  • Flory极限特征比——越小柔性越好

$$ C_n=\dfrac{<R^2>_0}{Nb^2} $$

  • 统计链段长度——越小柔性越好

$$ A=\sqrt{\dfrac{<R^2>_0}{<M>}}\propto\sqrt{\dfrac{N_eb_e^2}{N_e}} $$

末端分布函数

一些习题罢😭

  • 如果不考虑键接顺序,线形聚异戊二烯的异构体有 几种?分别是什么?

    • 8种,3+3+2
  • 高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在分子链上的主要差 别是什么?比较其密度、熔点、结晶度的大小。

    • 支化链数目的多少,HDPE规整性好,结晶度高,熔点高,密度大
  • 下列聚合物中,不存在旋光异构体的是()。 (a) PP (b) PIB (c)聚异戊二烯

    • b,两个相同甲基,无手性碳
  • 下列不能作为塑料使用的有() (a)全同聚1,2-丁二烯 (b)全同聚1,2-丁二烯 (c)顺式聚1,4-丁二烯 (d)反式聚1,4-丁二烯

    • c,重复周期长,不易结晶,具有橡胶弹性,是天然橡胶
  • 全同聚乙烯醇的取代基-OH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因而与聚α-烯烃不同,聚乙烯醇不形成螺旋链,而形成平面锯齿链构象

  • 下列聚合物中,熔点最高的是()

    (a)聚乙烯(b)聚对二甲苯撑(c)聚苯撑

    • c
  • (a)聚氯乙烯(b)1,4-聚 2-氯丁二烯(c)1,4-聚丁二烯

    • (c)>(b)>(a)

Comment and share

绪论

in 高分子物理

教材及习题集

  • 高分子物理, 刘凤岐,汤心颐编著,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分子物理学习指导,董炎明,胡晓兰著, 科学出版社
  • 高分子物理习题集,徐世爱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结构部分
    • 第二章 高分子链结构
    • 第三章 高分子溶液
    • 第四章 高分子聚集态(一)
    • 第五章 高分子聚集态(二)
  • 第六章 分子运动与转变
  • 性能部分
    • 第七章 聚合物的粘弹性
    • 第八章 橡胶弹性
    • 第九章 聚合物的机械强度

高分子物理的研究对象

高分子家族

  • 涂料
  • 粘合剂
  • 弹性体
  • 塑料
    • 热固性塑料(酚醛树脂、脲醛树脂)
    • 热塑性塑料(PE、PP、PVC、PS、PMMA、尼龙)
  • 合成纤维
  • 天然聚合物
  • 生物系统

聚合过程赋予高分子三个特征

  • 由重复单元相互连接构成
  • 链状分子的基本形式
  • 足够长
    • 聚合物(Polymer):多增加或减少几个重单元不会影响本体性质(玻璃化温度、热容、密度、热膨胀系数、模量、拉伸强度、导热系数、折光指数…)
    • 高分子的特征不在其分子量高,而在其==长链状结构==

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程

(一)蒙昧时期

  • 19世纪中叶以前

  • 无意识地使用高分子材料

  • 体现在人类对天然高分子的利用

  • 纤维素、蛋白质、淀粉

(二)萌芽时期

  •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
  • 出现了化学改性与人工合成的高分子
  • 橡胶
  • 塑料

(三)争鸣时期

  • 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
  • 高分子科学与传统科学的碰撞
  • Staudinger(1920)高分子的科学概念。链状分子、分子量及其分布、聚合反应

(四)成熟时期

  • Carothers(30年代)缩合聚合,尼龙的发明
  • 40年代,高分子统计性质与物理化学研究。代表性工作:Kuhn, Guth, Mark, Flory
  • 1940-60年代,高分子科学的大发展(日新月异):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Ziegler-Natta催化剂,定向聚合
  • 近代,精度、广度:de Geens的标度理论,非平衡态理论

高分子物理

1

Comment and share

John Doe

author.bio


author.job


Changchun, China